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北京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意见
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开放大学及各分校:
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京教计〔2016〕21号)及《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京教职成〔2016〕8号),依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快我市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贴近百姓需求和城市发展,创新开放大学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满足首都市民多样性、个性化、多层次、高质量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首都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构建,为建设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思想观念开放。以人民为本,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树立开放多元、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和首都市民终身学习需要,坚持“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变革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有“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
——坚持学习资源开放。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面向每一位学习者最大程度开放。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共创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机制。
——坚持办学模式开放。实行注册入学,加快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进程,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创造条件推动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互融通,在服务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和市民终身学习中办出特色,坚持开放教育质量标准,维护社会认可的质量信誉。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首都特色、服务城市发展的全市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加开放,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更为强大,数字化学习环境更为智能,专业和课程体系更具特色,学习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在线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升,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混合式教育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成覆盖全市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健全北京开放大学系统(学院、分校、学习中心)不同层级办学和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标准,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和评价标准,加强办学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系统办学的体制机制,鼓励各分校结合区域或行业特点,打造办学特色和服务优势,形成系统共建课程、专业、教育项目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覆盖全市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二)加快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加强开放大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以教育云为基础的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推动学习平台、资源平台及管理平台协同运转,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实现课程学习、教学服务、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的全面信息化,有效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
加强社会需求调研,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建立特色学院,重点建成3-5个特色专业,提升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整合优质学习资源,加强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探索实施“中职-高职-本科”开放式贯通人才培养计划,与高职院校构建合作办学联盟和集团化办学模式。
(四)推进优质课程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资源建设机制,建设网络课程及资源库。推动全市各类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参与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聘请名师名家打造精品课程,探索众筹、众包、众创等课程研发新模式,通过自建、引进、购买、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与资源库。建成100门左右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参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注重课程及资源的应用共享,对外推广优质课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五)加快构建消费驱动的新型教育服务模式
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的新需求,构建消费驱动的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建设一批实践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加强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对自主学习过程的支持。探讨学分制度改革,完善与之配套的自主选课制度、学分计量制度、弹性修业年限制度等学分制管理制度。
(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发展网络众创空间,构建继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学习与育人模式,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及学习者的实践资源,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七)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学校、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规则、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办法。不断完善考试制度,以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考核重点,探索在线考试和预约考试,建设数字化题库、远程监控系统,端正学风,严肃考风考纪。完善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估制度,应用大数据对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
(八)积极推进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搭建学分银行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分银行服务网点,分阶段为500万市民建立终身学习账户。研究制定在京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北京开放大学之间开展学分积累和学习成果互认方案。
(九)建设一支高水平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养和引进国内知名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或特色课程主持人,优化中青年教师结构。适应开放大学的新定位和新职能,建设四支专业化队伍,制定各类人员的能力标准和建设方案。建设一支专职课程负责人队伍,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建设一支教学设计与学习支持服务队伍,教学设计以专职师资为主,学习支持服务队伍由专兼职师资组成。建设一支技术支撑队伍,负责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维护和技术支持。建设一支行政保障队伍,提供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统筹协调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快建立适应开放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教师评价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
(十)积极推进多方合作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
坚持办学主导权,规范各类合作办学。依托北京开放大学,成立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依托各区社区学院成立区域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加快社会工作、女性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安全教育和社区志愿者、家政服务等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建立协同联动机制。鼓励各类院校、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北京市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鼓励与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创新终身学习服务供给方式。统筹北京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开放课程和教育活动,打造成北京市终身学习国际窗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对开放大学专业建设、支持服务、合作办学等实行放管结合,加强对事中事后指导和监管服务。组建开放大学建设协调工作组,组长由市教委主管领导担任,定期研究开放大学建设及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区要加大对开放大学分校的建设和领导,将开放大学分校的建设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二)完善保障机制
对北京开放大学承担的终身教育任务,按照发展规模、经费需求和管理方式,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管理模式。依据《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京教职成〔2016〕8号),对北京开放大学承担的北京市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社会学院建设等工作设立专项经费,研究完善开放大学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各区要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各项专项投入的绩效考核,积极支持开放大学分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面向区域整合资源和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能力。加大对开放大学分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
(三)强化政策支撑
探索建立适合开放大学办学特点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北京市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和课程质量保证制度。支持开放大学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服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鼓励北京开放大学积极引进国际优质办学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在有条件的分校试点开展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
(四)优化内部治理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不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法制定《北京开放大学章程》及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机制建设,健全学校自主管理、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办学系统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依法吸引社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开放大学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大众学习的能力与社会信誉。
(五)加大科学研究
鼓励和引导学校围绕终身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促进首都终身教育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互联网+开放教育创新中心”。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建设远程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智能学习中心,打造学术研发基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协同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学习学术会议,搭建2-3个市级学术交流平台,为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7年7月25日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