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严继昌】22: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微课建设
作者:    浏览:12541

1、微课标准已初步形成

2013年、2014年、2015年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联席会联合主办了三届全国“微课”大赛;第一届大赛收到作品 8000多件,第二届9000多件,第三届10000多件。尤其是第三届大赛,全国20多个省13800多名教师和4000多所院校参与,基层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的痴迷和热情令人感动。

首次全国大赛缺少评价标准,也没有按教育对象进行分类评价,认识不统一,且32位评审专家都是清一色的教育技术专家,评价缺乏科学依据,权威性差。微课设计与开发必须在理念、受众人群、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技术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标准规范。

教育技术专家说:微课时长必须在十分钟以内。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要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基础教育也许可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就未必可以了。通识教育也许可以,专业教育就未必可以。微课制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十分钟呢还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答案是清楚的,做微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是那二句话,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一定要以教育为本,而教育又必须以人为本。微课制作同样也要遵循这两个原则,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时间越短越好。

2013年11月,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在北京召开“微课”标准研讨会,近30名教育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分别讨论了“微课”标准初稿,而且在后面二届大赛中试用并不断完善,目前“标准”已基本成形,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专家和教师的参与,能逐步形成比较科学的、被广泛认可的“标准”。

有了“标准”引领,微课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教学目的性更加明确,不再拘泥于10分钟以内;引入“参与”与“互动”,测评与导学加强了;与翻转课堂结合,开始追求教学效果。大赛影响力迅速扩大,上千所学校积极参与,教师们互相观摩,改变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建设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氛围。

2、“微课”的价值

“微课”既可以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在成人教育、各类培训等继续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 “微课”在 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学校教育中“微课”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素质教育和难点、重点的辅助教学方面。而在继续教育领域其应用价值更为明显。

目前我国的微课属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学的居多,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偏少。单向知识点讲授型的居多,有“互动”和“参与”的偏少。这些微课严格意义上讲算不上是互联网产品,没有“参与”和“互动”的微课意义不大,也不能在专业教育,尤其在学历继续教育中广泛应用。

3、学历继续教育中的 “微课”建设

一个好的适于在互联网学习的微课就应该是每次学习都能完成一个完整学习过程的微课,“完整学习过程”是指“学、测、评、导”一体化的过程。例如,一个微课知识点学完以后就应该立即进行训练测试,做对了就要予以鼓励,错了就要进行导学,告诉同学这道题除了这个微课中的知识点外,还涉及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鼓励这位同学去复习一遍再来做这道题,直至做对为止。这种具有“完整学习过程”的微课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在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中最有意义。 这样的微课具备五大优点:

⑴ 符合从业人员学习时间少和零散的特点;

⑵ 符合学一点训练一点容易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

⑶ 提高了学习效率,不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⑷ 让学习有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⑸ 适合多终端泛在学习环境的需要。

因此,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微课不宜过分追求微小,课件长短应以每次学习都能完成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为准。课件过分追求微小无法实现互动,也会影响开展其他的学习支持服务。课件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即可,不必拘泥于十分钟。过去传统的以兩小时课堂教学为特点的“三分频”课件应该逐渐的被微小课件所替代。

另外碎片化不要影响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历教育的网络课程不宜过分碎片化,一门48学时的课程以半小时为单元做课件就有96个,若做10分钟课件就是300个。当一位学员面对300个课件时,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能维持好吗?损害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微课没有意义。 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现出知识的力量。否则不但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帮助,还会造成学习负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际上是在利用成人的“碎片学习时间”,来进行高等教育“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学。

如何使成人在碎片时间里学习有成效?如何解决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就感?这才是我们应该严重关注并着力要去解决的问题。慕课制作也好,微课制作也好,回归教育本质,用心服务学生最重要。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07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