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案例报告:知识惠泽社会 扶贫锤炼人才 - 中教全媒体
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案例报告:知识惠泽社会 扶贫锤炼人才
作者:    浏览:11845

知识惠泽社会 扶贫锤炼人才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案例报告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清华大学自2003年初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当时是为了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无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通过信息技术,将清华大学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免费传播到贫困地区。截至2015年底,清华已在全国115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了551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提供的远程及面授课程超过2000学时,累计培训人次逾230万。

在2013年教育扶贫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时任副校长邱勇说:“十年来,清华大学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作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进一步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更是坚持中国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工作之一。”2015年12月,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指导委员会成立,副校长杨斌担任委员会主任,他指出“教育扶贫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教育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教育扶贫是学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所在,在十三五期间,期待教育扶贫工作树立新的典范,力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是充分利用其教育和技术的综合优势,探索建立的一种“大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能推广”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其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包括:

1.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远程教学站

2003年初,由继续教育学院发起,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对象,借助清华大学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无偿捐助卫星接收天线、多媒体接收器等设备和技术,依托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帮助贫困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

教学站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主要开展面向教师、干部和社会的培训,一般设立在县教师进修校、县委党校、县级高中、职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建站数量为1156个。第二类主要是开展针对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的培训,目前已在2520个乡村中小学建立这类教学站。

教学站设立了站长、信息员、技术员三个主要职务。站长负责教学站的全面工作和管理工作;信息员负责信息的收集、反馈和传递,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保持随时的联系;技术员负责教学站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为了实现大规模建站的工作目标,清华大学充分结合国务院扶贫办定点帮扶的政策,探索了出了一条规范化建站的模式。第一年开展了教学站的示范工作,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清华大学选择了16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后,学校邀请承办单位亲临清华大学参加建站培训,发送卫星设备,并派人进行安装工作。这些教学站建成后,立即组织了针对干部和中小学师生的培训课程,通过远程方式输送给当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教学站的影响力,不少地方政府派人来到清华大学要求建站。此后,清华大学通过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连片考察,对符合条件的地方组织建站培训工作。在建站培训中,特别增设了卫星接收系统的安装调试课程。通过培训,建站单位接收到设备后,可以自行安装调试卫星接收设备,提高了建站效率。

2.开展贴近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工作

远程教学站的建立为通过培训开展教育扶贫提供了技术和组织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清华大学过去十年一直坚持为贫困地区提供贴近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培训工作。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以培训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及党政干部为主,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地区的需求,设置培训课程,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实现实时互动的培训模式。

“请进来”包含:

第一,选拔贫困地区的教师、干部到清华大学直播教室参加短期面授培训。以2015年为例,清华大学举办了12期中小学教师培训、19期干部培训。由教学站推荐,清华大学每期邀请了80名左右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或领导干部来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面授学习。上课在远程直播教室进行,便于将课程内容同步直播到各个远程教学站。

第二,选拔小学教师驻清华附小参加驻校培训。每年选拔30至50名贫困县小学校长或教师来清华附小进行为期半个月或一个月的进修式培训,走进附小的课堂现场观摩教师的授课,感受大学和附小的文化,融入附小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送出去”包含:

第一,通过卫星传输、网络下载以及网络平台传播等方式,无偿将清华大学的课程资源分享至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人群足不出户聆听到清华大学的培训课程。清华大学每年提供约2000学时的卫星实时直播课程及录播课程、网络下载课程,还有在“学堂在线”上线的慕课、在“爱学堂”网络平台播放的教育扶贫视频课程。远程培训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以2015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培训和论坛面授人次仅逾6千,远程培训人次却达33万。

第二,把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送到贫困地区开展巡讲和论坛等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各类人群面对面的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

3.结合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学生赴贫困县支教

远程学习的方式受益面广,不受交通、经费等各方面的限制,非常适合贫困地区,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不能面对面与授课教师互动,不能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等。于是在2004年暑期,学校借助已有的社会实践体系,出资组织了部分清华师生赴这些贫困地区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开展面对面的答疑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连续进行两年后,暑期扶贫支教活动已具雏形。2006年开始,针对贫困地区师生重点提出的英语学习需求,经过清华大学、美国王氏基金等各方努力,美国大学生加入了扶贫支教队伍,清华大学发起首届“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从2010年开始,香港曾宪备慈善基金出资支持该活动,并将活动推荐给港澳台高校,港澳台地区的学生逐渐加入其中。2014年又迎来了英国牛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活动正式更名为“中外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 2015年,来自清华大学、港澳台地区高校、英国美国等高校共计298人前往了36个贫困县中小学开展暑期支教,22990人次从中获益。

在暑期支教之外,清华学生在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周末支教等活动。2006年,参与教育扶贫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自发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公益协会,致力于搭建教育扶贫的平台,让更多的清华学子关注教育扶贫,并利用平时业余时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以2015年为例,全年共开展20期学生周末支教活动,177名清华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支教,26429名来自贫困县的中小学生从中获益。

4.开展医疗帮扶等活动,拓展贫困县受益人群

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和第一附属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医疗帮扶工作也在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所在地逐步开展。先后进行了专家巡诊义诊、救助先心病患儿以及多指趾患儿、医务人员培训等工作。2015年,落成不久的清华长庚医院也加入了医疗帮扶的队伍之中。

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教育扶贫理念的指引下,清华大学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建立了广泛的教育扶贫网络,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培训了大批人才,间接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

1.建立了基本全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的远程教学工作站网络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区域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2003年至今,清华大学已在全国1156县级教育单位、2520个乡村中小学建立了远程教学站,覆盖了55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开展了覆盖广泛的、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教学站建成后,面对中小学师生、党政干部、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等,从2003年开始通过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总计培训各类人群超过220万人次。其中培训各级中小学师生181.5万人次,培训各级党政干部、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计生干部41.1万人次(参见图表1)。

图表1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培训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次

3.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为了准确的调查贫困地区的实际培训效果,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在全国各教学站中,抽查了100个教学站的运作情况,并得到如下调查结果:

73%教育扶贫项目开展地区的受访人群表示,中小学师生的培训课程,提高了乡村师生的素质,使得该地的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以江西省安远县为例,该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2005年,与清华大学联合实施教育扶贫项目以来,多年了累积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不仅升学率逐步提高,而且自2010年及之后,平均每年有一到两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80%的受访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非常优质,适合贫困地区的教师。课程学习帮助他们更新了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学态度,获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河南滑县的王利巧老师参与教育扶贫项目以来,原本内向、害羞的她变得自信、大方,教学方法也变得灵活有趣。她告诉我们:“清华大学的课程,让我以往困惑和迷惑的东西,渐渐变得清晰起来。”95%的受访学生表示参与了清华扶贫支教活动之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态度,更加自信,对未来有了更高的追求。

干部培训调查分析结果显示,93%的地区认为干部培训的课程帮助当地干部:拓宽了眼界;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转变了工作思路;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对日常工作起到了帮助作用。以云南迪庆为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多年来为迪庆州培训各类干部14327人次,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在回访迪庆州干部培训效果时,原迪庆州委组织部部长郑艺告诉我们:“迪庆州最缺的是人才,清华大学的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扶贫的一种方式,迪庆州每年经济GDP20%的增长,离不开清华大学的支持”。

2011年12月,实施9年以来的教育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教育扶贫工作具体实施单位“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荣获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

三、经验与启示

针对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及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的特点开展工作。

1.响应国家政策,紧跟时代主题

作为国家鼎立支持和全国人民信任的国内一流大学,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清华大学作为社会力量,有义务参与国家的扶贫工作,为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做出表率。在实施教育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经验是要紧紧跟随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时代的主题,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提倡专项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的队伍中来。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并一直努力践行教育扶贫工作。十三五到来,清华大学专门成立教育扶贫指导委员会,引领教育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

2.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清华大学经常派人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贫困地区人才队伍的现状,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依托清华大学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扶贫项目,切实协助贫困地区打造人才队伍的工作中做出贡献。

以培训课程为例:教育扶贫培训课程必须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运用发达地区发展的理论知识去生搬硬套到贫困地区去,为此,清华教育扶贫成立了课程研发小组,邀请教学站的相关人员担任小组成员,在设计课程之前,都要组织会议专门讨论课程方案,听取贫困县代表的建议和意见,有时还派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详细调研。如乡村英语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之前,清华大学组织外语系教师奔赴贫困地区,与乡村英语老师一起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分析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反馈给贫困地区培训对象,与贫困地区代表一起讨论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出了最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贫困地区学员的广泛欢迎。这些课程和教材都是经过与贫困地区代表反复讨论之后得出的结果,因此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3.调动贫困地区人群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

教育扶贫工作中贫困地区的人群是主体,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管理与组织。清华大学一开始就注重这方面,每建一个教学站,清华大学都引导当地政府成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领导小组”,县领导任小组组长,直接领导该县的教育扶贫工作。同时,清华大学在各教学站设立站长、信息员、技术员三个职务。站长负责教学站的全面工作和管理工作;信息员负责培训信息的收集、反馈和传递,并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保持业务联系;技术员负责教学站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保证设备接收正常,能收看清华大学提供的培训课程。每年还定期举办教学站能力建设研讨会、年终总结会,交流工作经验、评选优秀教学站、信息员等。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贫困地区人群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4.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与拥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密不可分。清华大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实施教育扶贫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具有扶贫专业素质的队伍。清华大学专门设立教育扶贫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每年拿出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支持教育扶贫办公室的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目前教育扶贫办公室有9位专职工作人员,熟悉国内外扶贫政策及其最新发展,在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师等领域,均有专业人才组织策划培训课程。

更重要的是在十年培训实践中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师资是教育扶贫的核心,清华大学一开始就着重于积累及培养适合贫困地区的师资。多年来已经累积了一批由清华大学各院系、清华大学附中附小、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队伍实现了专业、高效的管理模式。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作为桥梁,已经将教学站和清华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每一个成员单位都在教育扶贫工作种得到了实惠,实现了清华大学与贫困地区共同开展教育扶贫的工作模式。

5.动员全校师生参与教育扶贫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最初由继续教育学院发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校参与的局面。校团委、校工会、继续教育学院每年组织中外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外语系参与教育扶贫英语教师培训及慕课研发工作;第一附属医院、长庚医院在教学站所在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建筑学院参与贫困县城镇规划工作等等。

清华大学以自身优势为出发点,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是对新型扶贫工作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有益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带动整个高等院校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共同为十三五期间的扶贫事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清华大学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