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第四小学的同步课堂上,主课堂授课教师与教学点学生远程互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神州看教育
为什么是湖北?湖北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3年前,当湖北成为全国首个教育部批准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省份时,曾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时至今日,湖北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93%,班级多媒体配置率达90%,新型管理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这就是湖北教育信息化建设交出的答卷。
自2014年以来,湖北就把教育信息化确立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服务立德树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为未来湖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定下这样的目标。
“学校变好了,我们又回来了!”
作为中部大省,湖北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在山区的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
以咸宁市为例,该市多半地区都是位于幕阜山脉的连片贫困区,中小学点多面广,如何将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曾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件头疼事。
多年前,咸宁为解决这一难题,采取了“联校走教”的形式,安排中心校的教师下乡送教。黄沙铺镇梅田联校语文教师朱凤云还清晰记得自己几年前去村小教学点给学生们上课的情景。
“每个星期为了给孩子们上一节课,我先得走半个小时山路,然后再坐半个小时船,一来一回,光在路上就得好几个小时。”朱凤云说。
从2013年起,咸宁市探索利用互联网,对教学点的学生开展专递课堂或同步课堂的教学试验。教师在网络教室对着摄像头讲课,教学点的学生盯着大屏幕上课。这样的形式虽然并不新颖,但咸宁却将其做到了实处。
“我们不建高大上的录播教室,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咸宁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祖习说,简单、实用、高效,这是咸宁建设教学点网校的基本原则。
记者在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乡教学点看到了当地建设的“听课教室”:一间普通教室,黑板上装有一个多媒体大屏幕,顶梁悬着两个麦克风供师生进行交流。
“建这样一个‘听课教室’花费不足5万元,极大地节省了成本。”李祖习说。
针对不少网校普遍存在的网速慢、回音重、声音延迟等问题,咸宁市教育局通过引进外部服务,专项研究克服了这些难题。“现在,网络课堂就连音乐课教学都可以顺畅进行。”咸安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阚伟说。
教学点联上了网,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一步直达”。为了集中优质师资,崇阳县在全县选择8名优秀的音乐、美术、英语教师集中授课,借助互联网传递至6个乡镇的22个教学点,这些教学点总共有780余名学生。
“8名教师解决了近800名学生的师资需求。”崇阳县电教馆馆长揭子兵不无感慨,“如果真要配齐师资,恐怕得新进100多名教师,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花最少的钱,办最实的事儿。农村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强了,教学形式更丰富了,不少学生因此更爱上学了。
“现在,只要下节课上网教课,学生们下课后第一时间就拿着书包跑到教室来。”崇阳县油市小学教学点校长汪军告诉记者,“去年就有两名远赴县城读书的学生,因为看到我们的网络教学弄得有声有色,又从城里搬回来读书了。”
无独有偶,借助信息化的翅膀加速发展教育的不止咸宁。地处湖北西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出了线上互动同步课堂教学的“恩施三式”——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同步教学,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让农村学生能够与城镇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王强介绍,接下来湖北将建立省级教学点网校,搭建全省统一的教学点网校教学和管理平台,统一师资配置、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质量监测评价,组织城乡教师、城乡学生、各级教研人员在同一虚拟空间开展教学、学习和交流。“可以预见,湖北各地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王强说。
从开齐到开好的“两课经验”
近年来,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造成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学校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门课显得日益迫切。然而,这两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学校不愿开、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愿学,长期以来是一个难解之题。
“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每年因溺水而亡的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如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求生知识,一些事故就可以避免。”王强说,“我们通过‘互联网+’模式,将这两门课真正开了起来。”
为了开好这两门课,湖北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自2014年起,湖北省教育厅要求各出版机构在编写相关教材时,必须配套开发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及数字支撑服务体系。
搭建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的教学服务支撑平台(简称“两课平台”),全面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这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而政府、企业、学校、教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为两课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保证课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课平台建立后,一批从事教师培训的优质网络服务公司入围,强大的技术与资源支持效应凸显。
“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很难传授给学生。比如,‘心肺复苏’‘溺水施救’‘地震躲避’等常见意外的处理和应对,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学习。”承担湖北省教育厅“两课”教师培训任务的淘师湾网站负责人彭文波说,“通过网络研修的方式,可以规模化集中培训大批教师。”
比如,两课平台通过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高校的知名教授,通过演播室讲座的方式,可以直接向远在恩施、十堰等地的教师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一次可以培训7000人以上,而听课的教师也可以随时向专家提问、发表评论。同时,这些教师每人一个账号,通过登录两课平台,可以随时下载专家课件、课程教案等。
“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与内容,我们会提供不同的网络研修模式。除了专家讲座式之外,还有沙龙访谈式、远程直播加现场连线式等,让更多教师共享优质资源。”彭文波说。
两课平台建立后,对这两门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得如何?
为了“看看疗效”,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湖北省中小学三至九年级约284万名学生相继参与两课平台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在线测试工作,总体完成率达78%。结果显示,总体得分率在80%以上。
结果的背后,还有更多可供挖掘的内容。以八年级测试结果为例,在所测试的27个能力点中,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80%以上)的有14个,而关于“正确使用救生衣”“辨别网络不安全因素”等3个能力点的掌握则不及格。
“这些测试结果,为下一步我们改进相关课程设计、加强薄弱环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彭文波说。
开齐了课,更开好了课。湖北省的“互联网+两课”模式引发了省内外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对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邹德智不无欣慰地表示:“两课平台为两个地方课程的‘开齐开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两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未来: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资源聚合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湖北在教育信息化上投入的资金可能不算多。但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湖北教育信息化的特色来。”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宗敏向记者介绍,除了教学点网校联盟、两课平台建设之外,“我们的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就是一项开创性的尝试”。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汇集和挖掘大数据,对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管理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了汇集教育大数据,同时解决教师和学生一人多号,使用管理困难的问题,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提出建立湖北省教育用户统一认证中心,推动各类资源平台互联互通,用户一键登录,自主选用。
在这个平台上,数十种网络资源被分成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教学应用、图书阅读等五大类。比如,教师只需登录认证中心,就可以自由进入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多多研修网、心悦读等多个平台进行浏览。
此前,湖北省已在大数据使用上“小试牛刀”。今年初,为了精准分析湖北省大班额现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与湖北大学联合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系统”数据,从区域类型、学校类型、年级情况、班级类型、入学年份等多方面,对该省17个市州及所辖县市区大班额展开调研,并进行深入分析。
“这项工作全面掌握了我省存在大班额的重点区域及分布特征,可以协助教育厅有序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今明两年,我们还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义务教育阶段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比如,依据人口数据预测幼儿和小学生入学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幼儿园和学校,依据学生住房和户籍,分析学校和地区的择校情况,依据教师数据,分析学校间、城乡间、区域间的师资均衡情况。”宗敏说。
而在王强看来,不远的将来,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带来教育的颠覆性变革。他这样回应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在世界范围内,尽管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大,但着力点始终是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如果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将会打破传统教育结构,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他们期待着,湖北会在下一波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再占鳌头,而他们也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