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优秀课程案例—青少年心理学 - 中教全媒体
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优秀课程案例—青少年心理学
作者:    浏览:12119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优秀课程案例

—青少年心理学

一、课程建设背景

青少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在1904年创立青少年心理学之后,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风雨兼程,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在百年的风雨磨练中,由于无数心理学家及学者们的艰辛努力,它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厚,已使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青少年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杀人,青少年犯罪的犯罪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

其实,青少年身上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青少年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着社会治安与稳定的重要问题,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们懂得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去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为他们播撒阳光,驱散阴暗。

每一代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都具有时代印记,都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且当前社会的信息是广泛的、包容的、多面的,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利有弊,如果不注意趋利避害,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康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帮助与引导。所以,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开设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至关重要。最初,我校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是以公共课形式开设的;后来又作为心理学专业课开设;2006年又作为网络课程开设。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青少年心理学》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果,《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系统地阐述青少年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并把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青少年的心理实际及对青少年心理的指导相结合,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迫切需要。同时,广泛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有价值的案例及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二、课程建设过程

(一)文字教材建设

 

1.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早在2000年,学科带头人张向葵教授就公开出版了专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为我国广大青少年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及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张向葵教授也成为东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先行者。

 

2.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及共同课教材开发

2001年,张向葵教授又为教师教育培训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4年再版);随着心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了让学习者深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改进原有教材在情景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式的适用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开发了适合共同课学生使用的教材《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并在全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课学生中使用,反响良好。

3.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陆续出版

2006年,张向葵教授与路海东教授共同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东北师范大学内部出版,2006年)、张向葵教授等主编《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向葵教授等人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陆续出版,不仅为青少年心理学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形成了系列文字教材。

4.网络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在上述发展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学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张向葵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又主编了教材《青少年心理学》并开发与建设了《青少年心理学》的网络课程教材。该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为广大网络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解决青少年心理困惑的方法,受到学习者的一致好评。

(二)网络课程建设 

1.建设之初

2006年,一门崭新的、科学的、密切结合我国现代青少年特点并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心理学》网络课程在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它的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同年,《青少年心理学》(文本)和《青少年心理学》(网络课程)被评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

2.建设过程中的改革

2006年—2007年,为了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有需要学习的学习者,特别是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学习《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思想、理论、方法及意义,该课程在高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远程网络技术的全面整合。

2008年—2010年,为了满足更多网络学习者的需求,课程改进与建设步伐的速度加快,本课程结合网络学生的特点,改进了课程设计的思路,突显了实用性的知识点,并大量增加了来自实际生活中的鲜活的案例,课程内容持续更新,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2011年—2016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学习内容也较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与当前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与网络课程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协同张向葵教授团队,携手奋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励志笃行,本着教书育人,精益求精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和更新了教学内容,将多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形式融入到了课程教学当中,增加了人机交互性,丰富了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实现了移动平台学习以及资源多渠道共享。

(三)课程建设特色

《青少年心理学》是一门将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改革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是我校本科生的共同课,也是心理学专业的骨干课程。该课程引入网络教育后,我们依据网络在线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秉承我院网络课程建设的“24字原则”(问题驱动、案例引导、微课集成、归演结合、多元呈现、互动生趣),对该课程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建设,使其具有如下四大特色:

1.求“实”

东北师范大学的网络学习者多为在职教师,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实效性,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是我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宗旨。为此,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我们着重突出了“实”字。即提供真实的教学案例、实用的学习方法;创设有实际意义的“你问我答”、“大显身手”及“交流平台”;提出与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程每一章都结合了当代青少年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包括独生子女的心理需求问题、早恋问题、学习压力问题、网络带来的影响问题等。在板块设计方面,主要设计了案例导入和分析、知识讲解、学以致用、随机测试、常见问题、实践活动等,这让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学习到他们最需要的知识,使其学习的过程逐渐演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求“真”

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也一直在寻求这种本真的教育。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我们在网络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求真的典型案例。它带给学习者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一种中西方关于心理认知的文化碰撞,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心理风格与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迁。如此,学生不仅能从课程中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发展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受到包括多方面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3.求“新”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向来注重课程的不断革新与持续改造,《青少年心理学》这么课程自建设之初至今已经历了多次的创新改版,始终致力于给学习者不断提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新思考、新要求,设计新活动、新课题、新作业,让他们感受到不仅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而且知识与方法更新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在课程学习内容的导学中,开设了学习地图、领取任务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学习者不是在老师要求下学习,而是自己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人,他们像一名科学探险家一样,手握知识地图,可以按照自己想去的方向,在地图指引下向着目的地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学习者还会根据自己的目的领取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传送知识、教授知识),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即“我需即我学、我学即我乐”(学习者是学习的需求者、探索者,课程变成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学习者是消费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即知识)。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体现了未来社会人类学习的新方向。

4.求“活”

在课程的灵活性建设方面,我们在吸收了传统课程注重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成人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及学习特点,采用“碎片式”的课程方式,摒弃了枯燥繁琐的理论讲解,融入了鲜活生动的案例形象,并且将知识点全部打碎重组,选取真正适用于网络学习的知识进行案例式教学。并且本课程开设了BBS平台,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论坛板块,在BBS上,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就学习问题的互动与讨论。通过学习活动、在线自测、线下作业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控,通过课程公告,消息、邮件、电话、短信等多种灵活便捷的主动提醒方式加强对学习者的指导与督促,使学习者在没有课堂教师的课堂上学会自我监控,灵活学习与自由成长,最终实现学习者的最高境界“无痕监控”。

三、课程取得的成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及2013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遴选要求,经学校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共计80门网络教育课程入选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青少年心理学》成功入选,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以及网络课程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反馈中,《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广受学习者喜爱,学生们在倾慕于张向葵教授精彩的讲授以及厚重的人格魅力的同时,更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新颖的、全面的、实用的、多元的网络课程形式。

 

四、总结与启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课程逐渐普及,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微课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的重要渠道。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以当前网络教育的发展为依托,以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为目标,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人本主义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学教并重、学以致用为教学核心,始终致力于构建优质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形成了导学、学习、测试、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环节,并提出了“问题驱动、案例引导、微课集成、归演结合、多元呈现、互动生趣”的24字教学原则,《青少年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我院进行现代网络课程建设的经典案例。在诸多学习理论的支持下,在不断探索改革的实践中,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将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会以谦虚笃行之心,积跬步以至千里,踏实前行,不断成长。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327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