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以改造者的姿态进入教育行业
作者:    浏览:11750

​当人工智能以改造者的姿态进入教育行业,各类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工具也纷纷开始抢滩市场。“个性化学习”“大数据分析”“针对性改进”……“因材施教”四个字,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接近于现实。

人工智能那么新,而教育又如此古老。这项技术,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9月21日,“有问”平台组织了一场论坛,请来家长、老师和专家,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让教育更美好?

许女士是杭州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就在用一款能帮助自己检查孩子作业的人工智能软件。对这个变化的时代,许女士也感到迷茫和纠结,她不确定使用这些软件对孩子的学习究竟有无好处。

是的,各类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工具,有的能改作业,有的能找答案,有的还能出试题,它们的确可以将教育者从繁重的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不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伍肖提醒,人工智能的介入,对孩子的自控力也是很大的挑战。一般来说,人的元认知能力要到小学高年级才发展得较为成熟,低年级孩子很难做到自主监控认知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和家长还是应该加强对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引导,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看来,他不赞成那些纯粹指向“为知识而教、为答题而教”的人工智能设备。“这些设备,迎合的恰恰是我们想要唾弃的应试教育机械训练模式。我们需要的是指向‘为思维而教,为能力而教’的人工智能设备。”可惜的是,弱人工智能尚不足以承载王健的这些期待。

但人工智能确实在改变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

科幻作家郝景芳就一直在思考,孩子们要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她直言,目前,重复性服务业是很多人接受了多年教育之后能找到的理想工作,而这种理想工作,未来或许不再能提供人生的庇护所——它们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

伍肖表示,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也就相应地要求教育要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比如更加注重艺术教育、创造性教育;在培养方式上要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老师要去关注,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开发儿童的潜能。

王健也指出,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未来的教育将越来越个性化。学校教育将逐步摆脱大校、大班、统一标准与程序等工业化时代的烙印,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他认为,以后课堂将成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和互动的实践场所,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知识获得上的助学者、思维发展上的启发者、人格成长上的示范者。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实际上,这种转变正在发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越是走向个性化的学习越是离不开教师个性化的指导。”王健告诉记者,未来的教育是“人机共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用“机器的智慧”和“人类的情感”共同去达成个体生命的丰盈和成长。“将来教育一定是教师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他强调。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