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聚资源破壁垒 助产教融合再“飞跃”
作者:    浏览:14186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位于“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江西省宜春市的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以下简称数计学院)在今年9月又迎来了近400名大学新生。从2006年每年只能招到30、40人,老师正常开班、上课都成为一大难题、本身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极其受限,到现在,生源稳步上升、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毕业生被各大企业争相录用、就业率日渐高涨,数计学院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对此,数计学院副院长周明元坦言,“这一切都一切都要归功于产教融合”。

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副院长周明元

万千资源集一身 助产教深度融合

受制于诸多条件的宜春学院数计学院,在产教融合的概念刚刚兴起时就注意到这个“天降红利”,并尽己所能搭上了这趟高速前行的“列车”。然而在我国近千年的传统教育概念中,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才是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正牌军”,企业则更多是以商业形象出现,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初期,数计学院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改革。周明元副院长坦言,“由于当时是校企合作的初期,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在这方面的运作都不像现在这么成熟。我们当时也是引入了最初让学生自己付费参加企业短期实训的模式,但很多学生都是抵触的。当时,参加一个实训就需要交付大约相当于大学两年的学费,所以学生对参与实训有顾虑,我们也非常理解。但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坚信这是有利的,所以我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跟学生做思想沟通,尽管最后只说动了两个同学,但也预示着我们已经成功开启了产教融合之路。”

 宜春学院

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从2个,变成了5个、10个、30个,经过为期四年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每一届学生中已经能有近60名参与其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日渐提高,可问题也随之而来。短期的企业实训似乎只能稍稍缓解一下少量学生就业的“燃眉之急”,而由于培育人才较长的周期性和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又使得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到持续、优质的企业资源,培育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成为了又一大难题。周明元副院长表示,“其实这是个棘手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合作的结合点。由于高校自身具备的公益性质,一方面注定了它与企业发展目标存在一定距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它资源的有限性。而对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来说,它是以提供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在高校和企业双方目标不同的情况下,要想达成长久有效的合作,我认为促成双赢是关键。”

秉承双赢理念,为更便捷得获取更多优质企业资源和师资,宜春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积极探索,寻求更多可开展合作的企业。周明元副院长表示,“恰逢此时,作为连接企业与高校的桥梁——慧科集团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对于高校而言,慧科集团不仅能够汇聚多方资源,为高校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从深度产教融合的角度来看,以第三方身份出现的慧科集团,更像中间的缓冲层和增值层,让我们能够在获取企业资源的同时,接受更有效、稳定的服务,从而协调、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发展,最终能够促成双方实现双赢。”基于共同的育人出发点,宜春学院与慧科集团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共建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大数据方向)、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联网营销专业)1个专科专业。对此,周明元副院长表示,“宜春学院与慧科集团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打破了校企合作的壁垒,拓展多边协作,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最优化配置,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数计学院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家发展“秘籍”。一方面,通过“五位一体”,实现校企同心,最优化资源配置。数计学院旨在通过“五位一体”即师资构成一体化、标准制定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质量保障一体化、资源创新一体化,整合企业人才、教学标准、实施细则、质量评价体系和双方资源,以解决自身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五双”方式,严格操作,以最终实现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人才的终极目标。“五双”方式即通过“双教师联袂”,把企业标准、行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外“双课堂融通”,把知识、技术原理与岗位认知、技术训练等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推动“双实践联动”,把校内实践课和校外实践课穿插进行并相互联动,以实现实践能力和实地认知的双重提高;对学生开展“双引擎驱动”,即用“项目引擎”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赛事引擎”驱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实现学生能力全面提升;以高校和企业进行“双主体互动”,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从“双主体”角度出发,实现双方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从而在理论上全方位支撑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多方协作 让产教融合之刀锋利出鞘

坚持双赢理念,以“五位一体”为内容,以“五双”为抓手,宜春学院在产教融合的路上越走越坚定。为了优化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加新鲜、有活力的“血液”,宜春学院从企业、师资和学生三方入手,加大火力淬炼产教融合的“宝刀”。首先,合作的企业要能够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方面与学校齐头并进。即合作企业既要能够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及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结合经济发展要求及文化、办学经验、设备等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并同时保证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到职业和岗位的发展需求,及时吸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又要能够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和适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方法,搭建起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平台。

其次,在引入和协调好企业师资的同时,主动引导高校教师以实践为导向提高自身素质,构建适应产教融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既然开展了产教融合,那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企业师资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一方面明确校企双方师资分配,让来自企业的师资着重负责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而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会对高校教师进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和多方面引导。”此外,谈及平衡高校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时周明元副院长表示,“其实这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双方如何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整体测评,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擅长科研方向的教师深入钻研,而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则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以现有的技术为基础,与企业、社会合作开展一些横向的项目,或者引导其到企业挂职、培训、参与高级研修班学习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能力。”

最后,分别评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用特色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认知专业、感知城市,从理念源头上进行“洗脑”。学生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把控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是学校必须攻克的难题。而对于这一点,数计学院有自己的“独家秘笈”。周明元副院长表示,“产教融合是涉及到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所以高校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一味得要求企业。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管理中也会以学校现行制度为基准,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分别评估和把关,在进行个性化管理的同时,与企业一同提高标准和要求。另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让一年级的学生在暑假时期到合作企业所在城市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实习实训,希望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来整体认知所学专业,同时感受城市氛围,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积极性,为产教融合提高内在牵引力。”

宜春学院学生参观谷歌体验中心

成绩让人喜 难题让人忧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宜春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高考网汇总,在2014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工资排名中,宜春学院毕业生在全国本科院校中整体排第60位,名列江西省第二,而且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位居高位,绝大多数就业去向亦在一、二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第二,生源质量和生源数量显著提高,生源稳步上升且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第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专业被列为“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连续四年在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三、四届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各评选出三个特等奖,其中各有两个特等奖为宜春学院学生获得;2016年,宜春学院携手慧科集团联合申报的“深度融合式”校企专业共建项目,以及创客教育在软件服务外包类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等4个项目均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慧科合作班学生演示及时雨项目

慧科合作班级学生获得“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宜春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斐然的喜人成绩,而在周明元副院长看来,前行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难与坎坷。“开展产教融合,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国家财政拨款还是社会捐赠,资金额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现状,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且易保守,不利于突破、发展和创新。其次,是高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封闭式办学观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消除,高校方更习惯接受社会资源而并非是用自身具备的资源去进行置换,因此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内部的质疑,从而导致合作无法顺利开展。最后,是合作运行机制问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想更加深入持久,需要构建起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而现阶段我国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无法在保障双方利益的同时妥善处理问题,并对合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与监控,做到切实保证合作质量,推动和促进合作发展。”

从长远来看,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都是产教融合的利益主体,只有达成共识,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从全方面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协调机制。对此,周明元副院长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政府出台有关产教融合的激励措施,如加大对推行产教融合企业与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出台税费优惠政策、建立约束机制等,全面统筹高校和企业资源,并搭建公共网络信息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企业的整体育人意识,实现资源、人才和资金分配的最大化。尽管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但从培育人才的深层次问题上看,亦与高校有着目标上的结合点。无论是从社会责任方面,亦或是市场方面,企业与高校都有为社会培育人才,推动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需要提高产教融合的意识,最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此外,作为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高校也需要增强自身能力,加强对产教融合的领导与管理,从职称评审、福利分配等多方面定制激励措施,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嘉宾简介

周明元,副教授、硕士,宜春市政协委员,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实践。曾主持教育部产学融合协同创新项目和多个校企合作研究相关的省级课题,全权负责慧科集团等多个知名企业与宜春学院合作项目的策划、实施,2016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核心成员(位二),2012江西省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核心成员(位二)。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385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