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召开,专家研讨—新科技推动新经济,产学合作孵化创新人才
作者:    浏览:14302
11月9-10日,“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新工科建设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主办。

会议现场

打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攻坚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副司长任利华在会上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跨界融合、融合创新的人才更显短缺。以软件人才为例,目前我们全国软件行业的就业人数超过了600万,但是总体来看,缺口仍然比较大。高素质综合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重大保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进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培养造就适应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的优秀科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更好实现高校人才的供给,为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需要高等教育做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世界中上水平,今后高等教育将是支撑和引领并重,并且引领大于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在世界舞台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背后是服务性、支撑性、引领性、人民性。“人民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就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吴岩说。

要打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攻坚战,吴岩认为,首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在学生培养的学习生涯里面是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第二,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做一流专业建设。第三,将实施推出“六卓越一拔尖”的2.0版,做领头示范。第四,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要把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向全世界,成为国际品牌。

以产业需求拉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经济该怎么升级?我想依靠的是新技术,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这些都是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体系,在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新的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大量贴近市场、贴近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那么人才从哪里来?我们从企业角度来看,人才可以说从高校中来。”腾讯云副总裁王涛说,“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让这些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和掌握实际工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迫切的需求。我想这也是新工科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意义所在。”

“我们国家要想在新的一轮实体经济里面,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国家必须有硬实力,新工科是基础支撑,是引领、是先锋队。因此新工科建设,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事情,是国家的需要,它是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吴岩认为,工科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产业革命扑面而来,新工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吴岩认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机制创新,今后还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促进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人才不断涌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我们推动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目的,就是想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来拉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说。

产学融合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

“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是所办非所需,地方院校传统的办专业都是根据自己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办专业,而新的行业产业需要的人才,对地方院校来说很难。第二是所授非所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未来目标。第三是所学非所用。每一门课程,由于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教的内容与企业用的内容,有很大差异,大学毕业之后,要有很长的时间继续学习。”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刘德富教授说,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湖北工业大学和企业采用共建学院为新型行业培养急需人才,订单培养改造传统专业,精英班让学生成为企业骨干。同时进行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把项目引入学校,把课堂开进车间,把工厂开到学校。实现学习到实践、实践到再学习,互相印证,反复加强良性循环。

王涛介绍,腾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学合作新工科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基础课程,掌握基础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学习专业的进阶版课程。通过动手实践,小试牛刀,动手实践,知行合一。同时推荐优质的学生参加国内专业赛事活动,最后取得专业技能,最终形成闭环体系,让学生能够建立完整的体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

徐晓飞说,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可以破解人才的瓶颈,高校希望得到业界合作,使得我们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的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前移到高校之中,和高校相互融合,以此来培养企业更加需求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教授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也不是企业给学校钱,去做一些课程的改良。引领性的公司对教育的理解,已经不单单是从培训角度来看待高度教育,教育本身也不单单是为产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我们要从改革的角度,从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角度,为中国未来经济,未来产业,未来教育,来提出我们的未来路线、未来教育目标和教育整个人才的环境建设。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

“智能时代,改变我们学生的学习模式,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不仅仅是融合,更多是模糊,在模糊当中,更清晰的是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融入其中。”王树新说。

“我们知识更新周期,已经是两到三年,我们本科培养人才是四年,我们培养的人才,到市场上是否是企业需要的,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在新科技推动新经济情况下,我们如何培养新人才,是值得每一个高等教育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慧科集团合伙人、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博士认为,“校企不但要融合,更要深度的融合。产学深度融合是实施新工科的必由之路,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以及师资中,同时将高校培养的学生、科研和双创成果带给产业,最大程度共享和优化配置产学资源,助力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据悉,教育部高教司于2014年启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4年来,项目参与企业数量、征集项目数量、资助经费和参与高校数量均实现指数式增长。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近千所高校深度合作,立项近1.8万项,企业支持经费达30亿元。协同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生态正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下一步,教育部还将拓展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