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2017深观察: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
作者:    浏览:12823

当前,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面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的现状,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培养适应新需求和新变化的优秀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为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人才支撑,成为不少高校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日前,“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京召开。共有来自全国500所高校、350余家企业的1800余名代表参加。对接会上,就如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良好生态,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来自高校与企业界的代表展开深入研讨。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可能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有可能颠覆现有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还有可能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甚至可能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谈道。

还有专家认为,随着科学进步与技术推进,数据、计算能力的大幅增长,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迭代和提高,如果人才培养不能瞄准时代和技术前沿,就会无法满足时代所需。因此,提前预判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基于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就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产学合作需要着力的方向。

“以软件行业人才为例,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产学研协作,通过重大工程、利用双创平台,进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协调,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人才规模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但总体来看,行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人才缺口还较大,特别是融合创新型人才更是较为短缺。”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任利华介绍。

“我们经常讲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一种是I型,一种是T型。以软件工程人才为例,I型指的是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很强;T型是指学生除了在专业上很强之外,还有一些广泛的能力,如对组织行为学、社会科学比较熟悉,对工业工程比较熟悉,沟通能力很强等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谈道,“对业界来说,培养T型人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需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仅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几年来,项目参与企业数量、征集项目数量、资助经费和参与高校数量均大幅增长。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近千所高校深度合作,项目数从最开始的700余项增长到一万余项。在不断探索中,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也日益深入,已涵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创新创业联合基金等多个领域。

“教育部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旨在用产学合作推动人才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的新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徐晓飞介绍,第二批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已在推动中,有近200家企业参与,高校也很积极踊跃。

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仍然需要高校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认真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参与立项的企业要认真履行承诺。” 徐晓飞介绍。

“最重要的是理念层面,要真正认识到产学合作的重要性,高校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跨院系、跨学科,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搭建起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具体操作层面,促进企业与高校课堂的相互浸入,将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将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混合教学、联合培养等模式完善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与会专家普遍认为。

当然,还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要严把质量关,通过发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不断规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执行。” 徐晓飞说。

(宋子节参与采访)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