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新工科建设与产学合作——天津大学的思考与行动
作者:    浏览:12039

11月9日,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作《新工科建设与产学合作——天津大学的思考与行动》的主题报告。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教授

以下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谢谢教育部组织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会议,对高校来讲,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今天谈的关于产教融合的问题,恰恰是产教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也是有着很多挑战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存在教育本身和产业脱节的问题,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更现实,但研究型大学更多面向学术性,其他的大学也比较缺乏面向新产业的内容。

新工科建设,恰恰是促进教育与产业进一步融合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引领点。今天我的汇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二是思考,三是探索和未来。

质量、创新、人才是贯穿十九大报告里面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教育方面。在世界产业革命和工程教育体系当中,包括位置、方式、思维、创新驱动在内的演变格局,推动着工程教育不得不做改革。在新结构、新经济、新发展的要求下,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作为工程教育的大国,应该做些什么?这不是想做不想做的问题,是必须要做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面临深层次的改革。

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们有责任、有历史、有条件做好这项工作。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创办于1895年,这所大学的诞生,首先就定立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以兴学来强国的使命。天津大学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建设起来的一所官办大学,当时建有四个学科,包括法学、机械、冶金、土木,四个里面有三个都是面向工程教育,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当时的新工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到现在进入新时代,在每一个节点下,天津大学都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也是责无旁贷。

对于新工科的基本内涵,在这里我们总结出三点,一是理念,就是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二是新要求,这里面不仅仅是多元化的问题,更多的是创新和卓越。三是新途径,新的途径包括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今天的产教融合,实际上是实现途径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节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途径在于协同,关键在于育人,这是整个的核心。

在新工科发展之下,天津大学关于产学合作的途径探索,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新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为代表的整个学科和专业建设,我们成立了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院和学院、成立了网络安全学院,还成立了数据科学研究院,这些学院、研究院过去都是从研究角度,现在要融入到教育。另外我们成立了12个交叉平台,交叉平台不仅仅是所谓的科研,更重要的是面向产业打造系列相关的新的交叉平台,面向育人环境,共同来建设。

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它需要的人,也不是企业给我们钱,去做一些课程改良,或者简单的整个改变。实际上,我们在面向未来做事情,面向产业发展的未来,面向教育的未来。

我们提出共同融合的发展路径来建设,同时从学校层面上,成立了讲习教授的席位,带动若干小组,一步一步落实,真正为新工科建设特别是产学合作,来做一个新的示范和推广。同时我们也与若干个企业,形成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这些都是为推动工程教育特别是新工科教育做新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在上游的创意,中游的创新到下游的创业,一条生态链上共同的三个层面上来推进教育教学环境完整链条的建设。此外,学生要参与到科研当中去,把科技与教育融合,比如在一些科技项目产业化过程当中,学生都会在其中受益。

产学研合作,企业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也已经不单单是从培训角度来看待教育。教育本身也不单单是为产业输送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产业与教育融合为我们中国未来经济,未来的产业,未来的教育,提出未来的路线和目标,以及人才的环境建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面向的是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来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智能时代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将校企的边界不仅仅是融合,更多是模糊,并在模糊当中更清晰的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融入其中,促进产学的深度融合。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产学深度融合,是我们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共同携手创造,未来的新工科,未来的教育,以及未来的教育强国梦。

谢谢大家!

本文系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在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的演讲实录,经中教全媒体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531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