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规模调研的学前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 中教全媒体
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 | 基于大规模调研的学前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作者:    浏览:13008

基于大规模调研的学前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在多年培训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实施的历程中一直致力于培训专业化的探索,把准、厘清、引领教师培训需求就是其中的一项专业化努力。我们结合单位承担的一项省级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开发项目,阐述和反思我们在教师需求分析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基于曾经成功研发过一套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优势,紧扣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领域与需求特征,组建角色互补的专家团队,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专家研讨、课程试用后再修改等多种方式来深挖教师需求,然后基于三角互证的方式来汇聚教师需求,采用最佳实践萃取的课程开发方式,成功开发出一套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幼儿园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案例亮点  
优质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保障教师培训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契合并引领教师需求的课程开发能够提升培训项目的专业品质与培训实效。本案例采用三角互证的方式,从多种路径挖掘与汇聚教师需求,在质疑声中能够坚守专业立场,采取最佳实践萃取的方式,开发出一套基于并引领教师需求的幼儿园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三大定律同样适用。美国培训专家加里.米切尔在《美国管理协会——培训完成手册》中更是直接指出,“弄清楚你所培训的对象,比你实际的培训内容要重要的多”。实践中的教师培训往往基于学界新知识的传递或者专家经验的复制,比较重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组织,相对忽视对教师实际经验与内在需求的有效关照。我院在多年培训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实施的历程中一直致力于培训专业化的探索,把准、厘清、引领教师培训需求就是其中的一项专业化努力。

一、课程建设背景

我院与某省有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曾经承担该省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全员培训项目。鉴于前面合作培训的良好效果,该省又委托我们进行学前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当务之急就是开发建设一套适用的学前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这是一项任务特别明确的培训项目,是真正的培训需求,也就是说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其工作绩效。我们的优势是成功研发过一套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从课程框架到实际内容设计与呈现都有很多亮点,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但是幼儿园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而且幼儿园领域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还非常少见,无法直接购买、租用或参考借鉴,需要我们进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设计。

二、课程建设历程

由于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课程的开发思路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课程的开发思路有着极大的不同。经历了大量实地调研与走访,华东师大课程建设团队与委托方专家团队进行多次深入的合作研讨,在不断推翻重建的痛并快乐着的历练打磨中,终于建设出一批专业性、实践性兼具的课程。

1.调研走访、专家论证,形成课程建设方案

考虑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难度,在课程开发之初,华东师大课程开发团队邀请上海市安庆幼儿园、金山区教育学院、浦东教师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幼教单位的教研员、园长、信息部部长、一线教师等共同研讨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并对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进行了专家访谈。随后,华东师大课程开发团队走访了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安庆幼儿园、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实地考察幼儿园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校长及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间参与了上海市学前教育年会,特别关注了信息化专场,获取了大量一手的、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与资料。

通过调研发现,幼儿园中信息技术多用于幼儿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家园共育三个方面,而集体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尤其对幼儿使用信息技术非常慎重。因此开发“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系列课程重点锁定了幼儿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家园共育,对于集体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则非常谨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院形成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并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托幼杂志总编、委托方的学前领域专家与培训领导等对课程建设框架进行了论证。随后聘请上海市、委托方的10余位幼教专家以及技术老师作为课程开发团队成员,组建课程开发建设小组。

2.现场培训、汇聚意见,修改课程框架与内容

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课程开发,初步完成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培训课程建设,并于2015年12月对委托方1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面授。在面授的过程中,课程建设团队聆听、搜集了委托方专家与教师对课程的各种反馈意见。随后我们再次邀请委托方学前教育专家,基于这些意见进行再次研讨论证,一致认为尽管集体教学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存在争议和问题,仍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重新将其拉回到课程建设框架中。最终确定的框架体系框架如下:

3.反复打磨、数易其稿,完成课程资源建设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程资源,凝聚着上海课程开发团队与委托方教育专家团队的共同智慧,更见证着、饱含了两个团队精诚合作过程中的汗水与心血。比如:

《巧用多媒体辅助集体教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委托方专家团队与我院课程建设者多次沟通研讨,在大量案例中反复甄选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精当的点评。

《信息技术推动家园共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委托方的与一位专家与我院课程建设者就家教指导案例的开发与录制反复沟通,常老师更是设计案例开发框架、亲自到威海市一所乡镇幼儿园与老师们进行沟通、指导幼儿园老师录制了家教指导案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微课程构建教研资源》的建设过程更是曲折艰辛,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打破、不断调整、不断重构的过程,从框架的推翻重建、内容的设计安排、案例的精心筛选到讲解内容的字斟句酌,无一不是我院课程建设者与委托方专家团队通宵达旦地通力合作、反复沟通数次修改后确定下来的。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完成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两支合作团队在本次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用心、诚意与专业素养。

三、成效与启示

历时一年有余的课程建设过程,也是反复厘清、不断逼近教师需求的过程。在反复调研研讨、重建课程框架、试培训与再次修正完善的课程开发建设的曲折历程中,我们终于研发出一套紧扣学前教育本质与理念、具有技术应用实操性与引领性的课程,确保了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与良好成效。回顾课程开发历程,我们有以下思考与收获:

1.多元角色的紧密合作

一接到项目要求,我院就结合项目目标,分析自己师资团队的优势与不足,组建高效能的合作团队。学院自己的课程建设团队中有学前背景、教育技术背景、课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再邀请高校的学前专家、资深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园长和老师加入课程开发团队,保证了课程研发与建设的专业性、实践性。

2.三角互证的需求调研

我们团队成员走访了多所信息技术应用有特色的幼儿园,与幼儿园校长及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调研幼儿园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真实困惑与需求;专门参加上海学前教育年会,特别关注了信息化专场,进行学习和考察;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核心团队成员多次研讨,共享调研成果,确定课程方案的整体思路,梳理课程的目标定位、亟需关注的学科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契合点、课程呈现方式等关键问题,形成课程主题框架。然后组织了四次专家研讨会,高校学前专家、教研员、园长、一线教师、托幼杂志总编均进行评审,对课程框架体系进行反复的修改论证,课程框架几易其稿,然后进行合理分工,准备课程内容建设。在初步完成“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培训课程建设时,我们到培训委托单位对一百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面授培训,主要目的就是聆听、搜集专家与教师对课程的各种反馈意见。多种渠道的需求信息让我们能够把准课程建设的轴心与焦点,确保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3.质疑面前的专业坚守

课程试讲过程中,教师们对于幼儿园课堂上使用pad、白板等信息技术很有抵触情绪,集体教学模块成为比较有争议的模块,只赞同保留幼儿园管理、家园共育、教师专业发展这三个模块。但是我们认为集体教学领域是幼儿园教师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不能因为合作方反对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就不去考虑这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在大量的实践案例搜集过程中发现,上海和很多地方都有信息化示范幼儿园,还有白板应用的实验性项目。而且,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科学、语言和艺术领域的集体教学或主题活动中,信息技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丰富作用。我们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并非不可碰触的雷区,而是需要重申以关注幼儿成长为中心,“在最大化儿童真实体验与探究的前提下,拓展丰富儿童探究与体验的视野”这个原则,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自身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用课件、视频”。

后来,我们召集委托方的学前领域专家和其他地方的学前专家、一线教研员等共同商讨集体教学模块的课程建设事宜,经过深入坦诚的对话和深入磋商,一致认为尽管集体教学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存在争议和问题,却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只不过我们要更加鲜明地表达我们对于技术应用的价值判断与立场定位,重新将其拉回到课程建设框架中。对于合作方的需求或质疑,我们不能一味顺应,而是确保能够坚守专业立场,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和引领性。

4.实践智慧的萃取转化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是指那些在别处产生显著效果,并能适用于此处的优秀实践。最佳实践提炼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只有做到“内容为王”,才能开发出真正实用、受培训对象欢迎的好课程。基于最佳实践萃取的思路,我们选择专业能力强、乐于分享、思维严谨、善于表达、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特色和思考的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讲述在专业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遇到的挑战、解决的思路、策略、方法、工具等,研究者与其合作进行提炼与挖掘,形成案例课程。

结语

培训需求是培训有效实施的起点与指向,但教师真实培训需求并不易获取,因为教师的需求动态变化而且差异巨大。基于文中的项目实践,我们认为培训者需有丰厚的研究基础与独立的专业判断,敢于突破培训对象的专业认知与舒适地带;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可以邀请利益相关者介入以便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但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与程度,通过恰当的专业合作确保培训者的专业立场独立、顺应并引领培训委托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凭借“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追求,可以努力让我们的培训无限逼近教师的内在需求、鲜活经验与实践反思,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与实效。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539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