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部许雅君:慕课让我收获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
作者:    浏览:12269

在学堂在线《身边的营养学》这门慕课的讨论区里,一位老人写了这样一封感谢信:“学生是87岁的老头子,学习了许教授的课,受益匪浅,听了许老师的课,真是与众不同,不愧为北大教授。特表示敬意和感谢……”信中提到的许教授,便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从事医学相关科研工作18年,获得荣誉证书和奖杯无数,是什么促使她花费诸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慕课工作中的呢?

做老师是从小的理想

“做老师是我从小的理想,小时候做游戏就喜欢站在家里的白灰墙前给一帮玩伴‘讲课’,用彩色粉笔在墙上画画写写。”讲到这,许老师开心地笑了。“你能想象把彩色粉笔的颜色从白灰墙上洗掉有多不容易吗?”自然,“熊孩子”被家长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所有求学的经历都是在和各种各样的老师“打交道”,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喜欢的老师,那一门功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老师,那一门功课成绩就差。正是因为看到这种情况,很多同学也有类似情况,许老师从很小就感到老师对于孩子一门功课能否学好有多重要,成天盼着自己后面遇到的都是喜欢的老师……

“博士毕业的职业选择我犹豫过,毕业当年系主任主动找到我希望我能留在系里工作。但因为大学教师的收入不高,而且职业压力很大,从生活来说,可能找个公司的职位更容易‘养家’。”许老师坦言。不过,她最终没能拗得过从小的兴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

“不是每个人都能‘爱一行,干一行’的,现在爱的一行直接找上门来,那就是缘分,也别多想了。不过,既然我真的要当一名老师了,就一定要当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现在,许老师身兼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评价中心办公室主任等职位。同时,今年(2018年)刚刚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做慕课源于好奇和对教学的热爱

“用你身边每天发生的营养‘小’故事,告诉你营养科学的‘大’道理,帮你成为健康的主人。”这是许老师给《身边的营养学》这门慕课的推荐语。提及做慕课的初心,许老师说,做慕课源于好奇。由于她平时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会经常看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文章,主动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愿意去尝试一下。

2012年,许老师首次听到慕课这个字眼,完全是因为好奇多去了解了一下,觉得有意思就在几个国际平台上注册并学习了一些课程。后来,北大立项做慕课,她就加入了。再后来,《身边的营养学》还上线到了学堂在线平台。

许老师认为,自己对教学的热爱,以及从小养成的对做好一件事的执着是做好慕课的动力所在。“制作第一门慕课时没有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条件也比较艰苦,但是自己心里从一开始就本着要做出‘精品’的态度,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能坚持下来。对做出的课要负责,对学生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

当然,在做课的过程中,许老师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没有可遵循的章法、不知道如何进行更合理的课程设计、对课程制作时间把控不好,以及怎样适应对着摄像机讲课、如何在见不到学生面的情况下在课程视频中与学生互动等。好在,许老师都一一克服了。

慕课带来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

许老师说,做慕课让她收获了成千上万可爱的学生(年龄段从40后到00后,遍及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结交了全国更多热爱教学的同道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方法和技巧,收获了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带给自己满满的感动。她回忆到:

第一门慕课PPT是中英双语的,但授课语言为中文,没有专门制作英文字幕,当时以为这样就不会有国际学生选课。但上课第一周就收到学生来信,表示听不懂中文,希望有英文字幕。但现时做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回信学生,来不及制作英文字幕,他们可以退课。原以为这些学生会退课,但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在课程论坛上引发讨论,很快有一名学生借助软件,把语音转成中文文本,然后用翻译软件翻译成英文,放在论坛上供大家下载。就这样他们一直学完了全部课程。

第一期慕课是自己边录制、边上线的。由于当时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很快累垮了身体。课程刚上线不久,自己突发性耳聋,无法继续录制课程,必须接受大剂量激素和药物治疗。虽然在事前已经录制好了四周内容,但心里还是急的不行。病情稍微恢复一些就赶紧录制新课。新录制的课程上线后,好多学生发邮件问,老师您这次课的气色不如之前好,是不是生病了,这种关心让自己特别感动。

2018年学堂在线暑期课,收到一位87高龄老先生的感谢信和他2年内在线学习的总结,字里行间渗透着老先生对“活到老、学到老”的诠释,透着无论年龄,尊师重道的理念(他对许老师的回信中甚至明确提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未来教育是无边界的

在许老师看来,教育是国家大计,是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没有年轻人的优秀和继续优秀的基础,国将不国。所以,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在自掘坟墓。她认为,没有热爱做不好教育;不懂感恩,做不好教育;教育是“良心”事业,没有责任心的人做不好教育;只把教育看成“付出、奉献”的人做不好教育,如果不能体会“教学相长”,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以及师生之间特殊的感情,只觉得自己在奉献,做不好教育。

对于未来教育,许老师这样描绘: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不分地区,无论长幼;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教育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破学校边界,优秀课程互选互修互认,世界就是一所大学堂。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1960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