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8年学术交流年会在西宁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和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此次学术交流年会的主题为“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来自全国150余所高校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及相关负责人320余名代表参会。网梯科技总裁张震作为大会专家受邀参会,并在大会分组交流专题研讨中做专题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8年学术交流年会 合影
开幕式上,青海大学副校长任延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刘力平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
左:青海大学副校长任延明 致辞
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刘力平 致辞
在大会专家报告环节,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黄健教授分别带来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校继续教育》、《继往开来、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机遇与使命》的主题报告。
严继昌教授在报告中,围绕中国40年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和继续教育的四大融合发展趋势两个主题,回顾了高校继续教育重大的事件,并在发展启示中指出,构建基于“互联网+终身学习”时代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是人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事件,普通本科高校应聚焦大学后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领导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与扩展、从业人员针对岗位的职业培训,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和能力。展望未来,继续教育融合发展趋势将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逐渐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主导下“函授、夜大、网络教育”三教融合”、“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高度融合”四个方向。当前,继续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把握时代特征,明确新时代继续教育工作目标和发展任务到,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继续教育。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 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 主题报告
黄健教授在报告中,谈及改革开发40年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脉络、策略和成果,表示中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正不断的扩大、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办学体系日益庞大、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黄健教授结合国际趋势的重要启示,指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正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作为时代的特征和教育现代化的新图景,终身教育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报告中,黄健教授还对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定位及策略,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华东师范大学黄健教授 主题报告
在本次大会下午的分组交流研讨会上,网梯科技总裁张震作为大会专家,以《2018年高校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为主题,与参会代表就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并与参会的高校领导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沟通。
张总在发言中指出,2017年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分水岭,在线教育从规模、质量、水平上开始全面超越传统教育,以新东方、学而思为代表的传统培训机构也开始在在线教育领域崛起;虽然我们身处的互联网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但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人性,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化都有规律可寻。张总表示,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进化规律,将经历“内容进化”、“服务进化”、“个性提升”、“圈子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新环境”五大阶段,其中,内容进化的载体又回归到以小程序为代表的BS阶段,微平台实现了微信公众服务与现有业务平台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各高校打造虚拟教学品牌的重要载体;内容的质量发展到了“精品才是好”的阶段,目前,由62家高校、出版社成员单位共同组建的百校千课共享联盟,正在积极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及教材征订系统,共同建设若干专业学科的精品融媒体课程及教材。作为在线教育领域的服务者,我们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将打造简单、可信赖的教育品牌,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
网梯科技总裁张震 专题报告
针对高校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张总分析指出:未来5年,高校在线学历继续教育将一直以质量为主题,从数字资源积累、业务流程构建、个性服务提升、圈子运营、智慧学习等五个阶段来提升学历教育质量。高校在线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以服务终身学习社会为目标,首先要从管理和组织机制出发,实行管办分离,用市场化机制来开拓非学历项目;非学历继续教育可选的业务方向包括了教育系统培训、大健康领域培训、金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党政类培训、岗位胜任力培训以及IT及幼儿培训等,并应探讨积极推进信息化主导下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多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发挥高校专业学科优势,面向行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交流研讨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宏副院长主持。
分组交流研讨会 现场讨论
大会还同期举办了其他多场分组交流研讨会,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分别结合新时代的继续教育学院的转型和发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及讨论。
本次学术大会会时两天,围绕着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主题,深入分析当下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共同探讨实现继续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手段,这将进一步把握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