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以“平台+资源”为载体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 中教全媒体
以“平台+资源”为载体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以山东科技大学和新疆工程学院合作人才培养为例
(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
2014年,国务院发文取消审批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全国各高校继续教育纷纷投入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大潮中以解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各类问题,但也有一些刚升格院校,从事网络教学力量不足,在发展网路教学方面存在短板,本文重点讨论东部地区网络教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西部地区网络教学水平发展有一定差异高校间基于“平台+资源”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以丰富校校合作办学形式和内容。这一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是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根据异地间高校合作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矛盾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合同质但基础不同间高校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方式,以丰富校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并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案例亮点
1、“平台+资源”校校合作模式以共享平台和资源的模式改变了原先的单纯函授教学的合作模式,赋予了校校合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丰富了校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容。
2、“平台+资源”校校合作解决了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问题,解决了生源数量少,建设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建设平台和资源面临的高投入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已建设高校的平台和资源的使用效能,共享以至共赢,通过共享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学员和合作高校间的合作共赢。
2014年,国务院发文取消审批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全国各高校继续教育纷纷投入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大潮中以解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临的各类问题,但也有一些刚升格院校,从事网络教学力量不足,在发展网路教学方面存在短板,本文重点讨论东部地区网络教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西部地区网络教学水平发展有一定差异高校间基于“平台+资源”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以丰富校校合作办学形式和内容。这一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是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根据异地间高校合作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矛盾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合同质但基础不同间高校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方式,以丰富校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并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 高校间校校合作模式分析
高校联盟其本质是若干所有者共同利益追求并且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的高校,通过所在联盟规则约束而建立的联合体,其共同点就是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其战略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联合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其他高校学生提供跨校、跨专业学习机会。二是资源开放,联盟高校积极推进图书资料、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在线课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三是协同创新,联盟高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充分聚合优质资源,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推进协同创新。四是师资互聘,联盟高校的师资在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科研领域实行互聘共享。
根据国内有200余所高校参与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合作联盟统计(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未进入此次统计范围),其合作主要是基于同质高校间的合作,既包含C9高校,也有地域间高校如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长安联盟,还有“文理学院”命名的公办高校间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如7个文理学院。所有这些合作都是同质高校间的合作,其最重要目标就是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人才培养,其他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进展,各高校间基于人才、资源的竞争越发激烈,其目标功能正逐渐弱化。
山东科技大学与新疆工程学院开展的继续教育“平台+资源”校校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学科专业相似度高,但发展水平差异大,两校之间的合作补强的特点更加突出,前者可以利用后者所在的地域优势,丰富自己的应用类学科知识体系,后者借助前者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以提升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高校间校校合作模式的本质
这种基于“平台+资源”的合作的本质就是共享,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合作模式就是共享经济,在今天的社会中基于其互惠互利性正在无限的改变中符合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和生活理念,共享是共享经济中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是对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共享从根本上讲就是将社会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共享,从而实现所有者获得价值,使用者获得使用权收获使用价值的现象。这是一种充分发挥着人们的想象力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对社会闲散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尝试。在共享经济强势影响下,同质而有不同发展水平的高校间开展基于“平台+资源”的共享合作不失为高校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创新形式,为异地间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式。
三 项目成效
1 可能性分析
校校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同质性即两所高校间所开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应用较大的相似性,山东科技大学和新疆工程学院都是由煤炭院校发展而来,其基础与核心专业皆为采矿类相关专业,他们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对比2017年两所高校专科及专升本招生专业对比发现,新疆工程学院继续教育13个专升本招生专业中有11个专业是与山东科技大学的专升本招生专业相吻合,吻合度达到84.6%,专科专业中有17个相吻合,吻合度到达77.3%,这说明两个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方面的吻合度是很高的,同时他们培养的继续教育学生大部分是要从事煤炭类相关专业工作,都注重人才的技能性和应用型培养,这为两校继续教育的“平台+资源”合作提供了内容上的可能性。
2 必然性分析
(1)工学矛盾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时的供需矛盾突出,煤炭行业是一个安全要求高,工作管理严格的行业,为保证企业安全有序运行,有意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也会因为工学矛盾问题而退缩,同时,新疆地区地域广阔,定期的面授对于不同地区的人员组织也需耗费很大精力和财力,基于网络的学习特别适合新疆这样的地域广阔的省份。
(2)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教学平台的优势
山东科技大学远程网络教学始于2006年,初期主要功能仅仅满足学生学习和信息发布,2015年升级为教学及管理平台,增加了在线学生学习、教师答疑辅导功能,实现了教学管理各项功能,平台兼具学习功能、教学功能、管理功能,极大地解决了继续教育学生异地上学和工学矛盾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平台及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型工程,平台和资源建设两者缺一不可。目前,在线课程资源达到400余门次,其中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等专业课程资源实现全网络学习,所有课程资源都含有电子课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复习思考题及考试测验题等,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保证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进程。
(3)平台与资源建设的高投入
平台与资源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山东科技大学远程网络教学自开展以来已经投入几百万元,并且每年都会因为资源与服务项目的更新持续进行投入。平台和资源建设耗时长、投资大,对于一些生源少的高校来说要独立建设继续教育平台和资源负担重而且见效慢。
基于以上三点,“平台+资源”是这两所高校间开展校校合作的必然选择,通过这种“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既可以让异地间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途径,又能减轻未建设高校负担,同时也可以提升已建设高校的平台与资源利用率,实现合作双方共赢的目的。
四 两校间“平台+资源”合作内容
山东科技大学与新疆工程学院的校校合作始于2002年,刚开始是以联合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班的形式开展合作,合作办学工作开展的一直很顺利,但自2010年以来,两校的合作因地域原因联系逐渐减弱,同时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的问题也影响了这种异地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校继续教育突破传统函授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采用“网络教学+导学辅导”为内容的远程教学模式,为解决异地办学和人才培养面临的工学矛盾问题提供了可供采用的有效方式。新疆工程学院也正想用网络教学的方式来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两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为更好维护两校多年的合作成果,通过协商决定采用“平台+资源”共享为内容的办学模式进行进一步地合作。
自2017年开始,新疆工程学院把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的2017级224名和2018级360名学生全部部署到山东科技大学远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共享山东科技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教学效果良好。
五“平台+资源”校校合作启示
1 创新校校合作模式,丰富校校合作内容
“平台+资源”校校合作模式以共享平台和资源的模式改变了原先的单纯函授教学的合作模式,赋予了校校合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的特点,丰富了校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容,为将来进一步开展校校合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内容。
2 解决合作难题,高校合作共赢
“平台+资源”校校合作解决了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问题,解决了生源数量少,建设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建设平台和资源面临的高投入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已建设高校的平台和资源的使用效能,共享以至共赢,通过共享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学员和合作高校间的合作共赢。
实践证明,高校校校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互补,对于学员、合作高校都是有利之举。
继续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资源建设硬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我校继续教育平台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进行了两次更新,最近正着手第三次平台更新,今年我校将按数字资源建设最新要求投资重新建设两个大型录播室以满足资源建设需要,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以对于西部地区各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高校与东部有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相似度高的、平台和资源优势较强的高校进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可以节省他们的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资源”支持,提升他们学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本文所介绍的“平台+资源”校校合作人才培养就是基于信息化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方式,基于合作院校和合作时间的原因,“平台+资源”校校合作的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完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争取与更多高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进一步丰富校校合作内容与方式,不断完善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的体系,力争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