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新时代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中教全媒体
新时代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3.理论研究走在前列,研究成果引领农林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一 项目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同时,在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需求不断减少,但高等院校又热衷于学历教育。二是农业继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理论的研究不系统,与问题导向性的成人学习需求不能有效对接,继续教育质量不高。三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社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渴望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涉农继续教育面临结构性矛盾。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精神背景下。针对农业院校传统继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从2011年起,学校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特色办学、提升能力、提高效益”的改革发展思路,抢占农林继续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在稳定成人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非学历培训教育,打造农业农村干部和职业农民培训品牌。经过六年多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和农民发展学院;
2 通过理论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四步法”干部培训方案生成体系;总结出了培训需求调研“三个吃透”、培训教学 “顶天立地”、培训管理“动态监控”、培训后“跟踪服务”等具有“西农特色”的培训模式和理论授课、实习实训、研讨交流、现场教学、经验分享、跟踪问效等“六元一体”的培训方法。出版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丛书3部,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
3 构建了系统的农业农村干部和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培训方法不断创新;
4 成功实现了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既办学类型: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教育——能力提升;教学方式:从学科导向——需求导向;教育模式:从普遍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型发展。
5 继续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以来,围绕党和国家“三农”战略部署,研究开发了217个培训项目;组建了338名由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一线先进典型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正式出版培训专用教材7部、编写临时教材(讲义)500多本;在省内外建立了100多个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近6年累计举办培训班721个,培训学员58465人次、培训类型不断拓展,培训区域已覆盖全国。培训效果得到了有关领导、兄弟院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继续教育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类型和社会服务亮点之一。
二 项目具体实施过程
1 建设实体学院,为转型发展解决基础缺乏的问题
学校除了1979年建立“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院”等教育培训基地外,2011年以来又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科技部、人社部等确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特别是2014年被中组部确立为第14个全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按照陕西省委领导把基地建设实体性培训学院的指示精神,2016年3月学校整合相关培训基地成立了“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和“农民发展学院”。同年10月,与陕西省农业厅协商,作为农民发展学院的重要业务组成和特殊类型,成立了“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目前,学校正在按照打造全国一流高校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农民发展学院(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的目标,全面开展面向农林类的各种教育培训工作,为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平台和基础。实现了办学类型: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教育——能力提升;教学方式:从学科导向——需求导向;教育模式:从普遍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型发展。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和社会服务的亮点之一。
2 加强理论研究,为转型发展解决理论支撑不足问题
以研究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推动农林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把握培训规律、提高培训质量。学校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通过设立研究课题、调动培训教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研究。保证转型发展始终保持领先水平。近年来自设课题2批27项,投入经费50多万元。申报省部级课题10项,获得资助和自筹经费530多万元。编辑出版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丛书3部,包括《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与研究(2006-2015)》、《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等,是国内首套聚焦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研究著作,也是我校开展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真实反映。
3 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转型发展解决与需求脱节问题
学校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把培训落脚点放在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工作能力水平上。紧紧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方面全面开展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企业管理干部、涉农职业院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等培训工作。研究开发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丝路经济与农业国际化”、“现代农业与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专题培训项目。引起各级涉农干部极大关注和反响。有效解决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的需要。
2014年以来,有3个培训项目获陕西省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工作小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4 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为转型发展解决质量保障问题
学校重点加强“三库一基地”即师资库、教材库、课程库和现场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开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培训课程;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正式出版培训专用教材7本,保证每期培训班都有教材(讲义);在省内外建立了100多个满足各类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保证培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王征兵教授主讲的视频课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选中组部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推荐目录。
5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转型发展解决吸引力不足问题
特色发展是提高农林继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和地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区域优势,针对农林继续教育培训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模式,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性、示范性强的现场,让学员在看中学、看中思、看中问、看中得,开展现场教学,是增强吸引力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方法。现场教学已成为我校教育培训的传统和特色。
6 创新模式,构建体系,为兄弟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路径选择
构建了系统的农业农村干部和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培训方法不断创新。
培训理念:管理职业化、师资多元化、内容模块化、手段现代化、方式多样化、视野国际化、服务纵深化。
培训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四步法”干部培训方案生成体系;总结出了培训需求调研“三个吃透”、培训教学 “顶天立地”、培训管理“动态监控”、培训后“跟踪服务”等“实际实用实效”具有“西农特色”的培训模式,质量效果不断提升。
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组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培训。
培训方法:理论授课、实习实训、研讨交流、现场教学、经验分享、跟踪问效等“六元一体”的培训方法灵活应用;探索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推广结构化研讨,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学员管理,不断放大培训作用和成效。
三 应用效果
1 培训教育项目得到政府和机构广泛认可
我校申报的“‘村官’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提升继续教育培训”、“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被陕西省教育厅分别评为2014、2016、2017年陕西省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其中“‘村官’培训”项目2014年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工作小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终身学习活动品牌”;2015年申报的“以需求为导向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与实践”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我校王征兵教授主讲的视频课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选中组部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推荐目录。农业农村干部和职业农民培训品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 影响力不断增加,培训区域、类型和规模不断扩大
培训区域:培训区域现已覆盖全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秦巴山片区科技特派员创业骨干培训班学员的创业成果,已成为杨凌第二十四届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培训类型:培训类型涵盖了农林行业的全部,层次不断扩展。包括农业农村党政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术干部、涉农职业院校校长及骨干教师、涉农企业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
培训规模:由2011年的8435人次,到2014年的9404人次、2015年的12664人次、2016年12695人次。近6年累计举办培训班721个,培训学员58465人次。
3 转型发展经验得到农林兄弟院校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20多所农林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机构来我校进行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经验。同时,我校经验已多次在农林院校继续教育研讨会上进行大会交流,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4 培训成果得到领导重视和媒体关注
刘延东副总理在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讲话中强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业农民教育方面走在前头,创出经验,与众不同,特色鲜明,成为全国的引领者”。
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积极倡导学校建设农民发展学院并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农民发展学院是一个创举,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
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赵乐际在《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基层干部培训形式好,管用”。中组部、教育部、农业部、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等方面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对我校培训工作成效予以肯定。
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
四 几点启示
学校秉承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已任,把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几年来的继续教育工作实际与探索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
1 挖掘内涵,凝练特色是关键
学校作为农业综合性大学, 积极探索把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优势和地处国家唯一国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培训强势,形成“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模式增强能力是基础。
不断总结经验,创建了“实际实用实效”特色鲜明的培训模式。总结出了培训需求调研的“三个吃透”、构建了干部培训方案生成的“四步法”,培训教学的“顶天立地”模式、培训管理的“动态监控”以及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等特色鲜明的培训方式方法,在全国引起反响。这些培训特色,突出农业农村干部特点,成为打造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
2 加强研究,把握规律是保证
培训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有其规律可循,这种规律必须通过我们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在多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不断摸索成人的学习规律,培训的教学规律,培训的管理规律等,这些培训成果的积累,保证培训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质量效果不断提升。
3 “四化”发展,实体办学是必由之路
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技术性强,管理难度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有专门工作机构,专门的工作团队,才能做好此项工作。通过成立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和农民发展学院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按照管理机构专门化、管理队伍职业化、研究人员专业化、办学场地专用化的原则,建立实体学院是做好农业农村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必由之路。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