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 吴爱华
今天我们相聚的地方叫天下第一城,我不知道天下有多少个第一城,但是我理解的第一城,首先是活力之城,就是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是一个创新之城、智慧之城,需要有更多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产业。所以我们在天下第一城讨论产教融合,需要我们高校和产业界携手努力!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作为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把教育放到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高度,认为“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求国之强,当先教育”。所以,在创办实业取得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张謇提出产教融合的口号,大力开办教育事业,实践着他“父教育、母实业”的强国富民思想。所以产教融合的意义,除了我们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协同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强盛,能够促进我们走向民族复兴。
高校变革势在必行
目前,世界正在面临的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总书记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不管我们高校愿意不愿意,产业革命一定会对高校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失整个时代。这一轮的科技革命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感受到的在新的技术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3D 打印等等正在日甚一日地向我们走来!所以我们的高校如何面对这种变化,来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变革和产业的变革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的雏形已经出现,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不能形成产业;反过来如果产业的最新的技术不能进入大学课堂,我们培养的人还是不能适应产业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说,新经济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做出改变。在新兴领域,我们人才培养的太慢,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作出深刻的变革。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才的竞争。中美之间的战略相持从创新的领域来说,核心还是高等教育的竞争,是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竞争!现在关键是我们的人才配置在了哪些领域?学习什么东西?学习什么专业?我们一定要在未来战略必争的领域更多的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业合作协同,使其真正能够满足创新经济对人才的培养,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真正能够提升学生满足产业发展的能力。那么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打破高校的围墙,更加主动地面向社会需求;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资源来协同培养人才?如何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只有共赢了,才能持续的发展。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面向未来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强化前瞻性的布局,引领产业的升级,为我们的国家真正走向复兴做好人才的储备?
教育部从 2014 年开始组织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需求来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这个项目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工科的建设,特别是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第二是高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现有的课程体系要跟上整个产业的迅速变革。另外是加强我们师资的培训。这个项目从 2014 年开始到去年,已经有 400 多家企业,贡献了 1 万多个项目,企业提供的经费、设备和软硬件的资源达 77 个亿。
组织创新促进产教合作
我们大学现有的学院是按照学科来设置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如何能够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比如现代机器人产业,可能需要机械系、自动化系、信息电子系等很多系联合起来培养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人才,甚至将来的家庭机器人需要懂社会心理学!所以教育部提出来,一方面对我们一些研究型大学来说,应该更好的探索未来技术学,对照未来的技术学需求、对照未来的有可能人类突破的方向来重新设置我们本科的课程体系;对于相当多的地方高校来说,希望更多的探索现代产业学院,把我们传统的学科知识和现在最先进的企业的工作技能、研发部门产生的新技术和新的知识,尽快地结合到课程体系当中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能够知道产业的前沿在什么方向,企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才有可能真正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只有组织的创新,才有可能使我们产教合作的理念能够持续深入的发展,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立了产业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设立了新兴的学科领域,学校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