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坚持产学深度融合 建设新农科 培养未来农业人才
作者:    浏览:11645

2019年11月30日,“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对接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主办,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慧科集团承办,中教全媒体协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就“坚持产学深度融合,建设新农科,培育未来农业人才”展开阐述。

西北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

现场精彩演讲: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坚持产学深度融合 建设新农科 培养未来农业人才》。

西北农林大学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格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于1934年,出于国家安全与国民生计之需求,国家在中国西部农村建起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高等农林类大学,“未建系组先建场站,未开课程先做科研”筹建方略便奠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农科教结合、产学合作、产教融合便成为这所大学的办学格局。

1.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

办学85年来,学校始终把农业试验示范站建设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而必须的场所。学院,科研院和农事实验场站三位一体。目前,学校拥有7个农业试验场站,在全国18个省160多个县区建立有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在海外也建立了16家实习基地。学校承担了每年21个学院(系)的5000余人的“三夏劳动”和10000余人的课程、专业综合实习,开展12个农业推广硕士点的人才培养工作,每年有30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助力脱贫攻坚。而且今年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了我们学校学生的三项劳动,每年有五千多学生必须赴农村一线开展社会调研。

2.区校融合的科教管理体制

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杨凌设立首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而且与杨凌示范区构建了深度融合的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建立了59个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按照“立根杨凌、校区融合、开放发展”协同创新机制,与西咸新区合作共建,筹建未来农业研究院。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产学融合的办学机制。

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体制的深化,学校先后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26个,涉及专业资源共建、课程教学、实践项目、合作就业等。同时学校引进了Google、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慧科教育科技集团以及陕西果业集团等53家公司开展产学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延伸人才培养链条,实施协同育人。而且学校理学院举行院企共建“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开启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院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成立“创新实验室”、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举措,为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紧扣农林高校实际 创新产学合作新模式新机制

1.把产学合作机制创新落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农业大学的培养和工科院校有差异。对生命科学全周期的理解,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是大学培养最终的归宿。因此学校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了“331”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卓越农林人才。下面以园艺学院和葡萄酒学院为例展开。

园艺学院是立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而建立,打造“四元融通”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葡萄酒学院是产教结合办学的新型学院,在中国葡萄酒优生区建立了45家校企紧密结合型基地,在法国等8个国家建立16家海外实践基地。目前国内高校开办葡萄酒专业,80%的培养方案、70%的专业教材、70%的专业师资均来自我校。

2.把产学合作机制创新落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上

学校在落实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上,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面向、三突出的模式。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类培养,大学的理工科农医各个专业都有,学生的层次不同,创新创业不是对部分人的,我们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分类培养,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我们校企合作,本研贯通,形成了多模式化的2+X和自主选择的模式。第二,我们面向区域,突出协同育人,即立足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立足我们示范区,立足我们的产业基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第三,面向现代农业,农业是跨学科的、跨专业的、跨行业的,需要构建现代农业突出跨界培养。课程、师资和专业,形成一种融通、融合,落地到我们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和场站,培养新农科人才。

3.把产学合作机制创新落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重大行动中

学校建立“三团一队”扶贫工作新模式,助力陕西县域脱贫摘帽;2018年暑期,学校组织3000余名师生深入陕、甘、宁、青、新以及西藏、内蒙七省(区),48000多个乡村,开展乡村类型与乡村特征调查。同时实施国际化的产学合作新路,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2016年率先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先后吸纳了17个国家的85所科教机构和企业加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阿拉木图、北哈州,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建成4所现代农业示范园…

建设新农科 培养未来农业新型人才

1.准确把握未来农业发展特征

西北农林大学必须面向未来,用未来的知识来培养今天的农业人才,吴普特校长概括了四大特征:三产融合、模式多元、绿色发展、智能装备。一个是专业和学科体系,一个是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高校的形态与发展机制。要把握未来农业大势,建好新农科,着力在农业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突破。我们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布局,重构涉农学科专业结构。

2.把握未来农业大势,建好新农科

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生命科学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计划10-15个,明年3月份我们正式招生3个专业,城乡规划、农业大数据和智能畜牧场。我们的特色课程就是大国三农的通识课程,同时我们依据秦岭和延安黄土高原的治理,实施我们特有的生态文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构建体现新农科内涵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材体系,编制出台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质量标准。而且从2019年9月份开始实施,把每一堂课从50分钟调整到40分钟,同时我们对学分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个学分不等于16个学时,等于16个学时加上四个课下的指导学分,要求教师必须在课下辅导学生列入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未来农业形态上要寻求突破,创新未来农业大学的办学形态,设立未来农业研究院,建立未来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农业智慧学镇。

3.贯彻落实回信精神,勇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中国标杆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学校明确12345的方略,履行四大学科使命。我们提出了自己的五个标杆,争做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标杆、争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争做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争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争做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演讲整理:中教全媒体 曹艳)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2553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