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F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浏览:11452

​2019年11月30日,“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对接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主办,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慧科集团承办,中教全媒体协办。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以“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F计划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

现场精彩演讲: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汇报华南理工大学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改革背景

现在国家之间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应该着眼于未来时代的发展,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服务和支撑。另一方面,我们的产业、科技要真正领先于国际,大学特别是研究型的大学应该有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既要支撑产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需要能够引领未来和创造新的产业和业态。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已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像麻省理工、帝国理工都是要培养面向未来领导型人才。工科教育改革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欧林工学院探索,欧林工学院是波士顿一个很小的学院,培养下一代致力于改善世界的创新者,其模式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之后通过做项目来学习,四年要完成十几个项目。工科教育改革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有一段在企业长时间的学习,近几年重庆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也在合作做这方面的探索。

总书记去年在北大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高等学校有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怎样形成高水平的人才体系,如何能够培养面向未来的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哪些素质,以前的教育有哪些长项和短项?现在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基于50年代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有其突出优势,可在短时间内系统化的把一门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在50年代国家工业化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未来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复杂性,复杂性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需要大学培养的人不仅仅是学会某方面的专业系统知识,还需要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学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要结合,并写进了教育十三五规划。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是不矛盾的,要融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如果专业教育的一门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对学生清晰的表达、沟通、交流、理性判断力的行程有帮助,本身就是很好的通识课程。

美国这些年也在推进这方面的教育,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蒂文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通识教育最核心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去学会如何教自己。通识教育怎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值得大家共同探讨。我刚才讲到研究型大学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创造性、引领性人才,而创造性、引领性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二、总体思路

怎样能够成为创造者,创造者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哪些最重要的能力?结合在北大和华南理工的工作,我们提出,只有拥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引领未来发展。学习力: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教育要帮助他能够在未来面对新问题时想要去学习的时候可以自我学习。思想力:思想形成判断,判断凝聚共识,共识带来确定。正是在不断地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行动力:学生要能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学习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终改变世界的是人们的实践与行动。

华南理工大学提出这样一个计划:F(p)(引领未来的人)= Pl(学习力) x Pt (思想力)x Pa(行动力)。面向未来F计划,培养创造性的领军人才,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创造性、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三、改革实践

华南理工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学校,我到华南理工一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在国内很难找到一所学校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华南理工的毕业生每年基本有80%的人数在广东就业和深造,从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到企业家摇篮、工程师摇篮,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学校这种研究特色,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创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创造、创业。2004年提出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始终把创新、创业、创造融入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2018年出台《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18-2030)》,2019年正式发布“新工科F计划”(其理念不仅仅限于工科)。

“新工科F计划”计划的目标是“三创型”工科的领军人才,要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素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

在具体实践方面:首先,引育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老师,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说办大学要研究高深学问,招的老师不仅要自己学问好,还要能够激励学生对学问的热爱。招老师时如果没有从教育、从培养人的角度去考虑其是否适合做老师,后面再费多大劲也很难使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华南理工大学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10余人,包括院士及顶尖大师20人,其中14人来自欧美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院士8人。

其次,布局建设新工科专业。华南理工在广州国际校区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面向国际学科前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再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包括学科交叉融合途径、产学研合作途径,还有国际化教育、工程深度学习以及本研衔接五个途径。 

最后,完善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人才培养需要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激发好奇心的教学体系、鼓励师生投入的管理体系、激发学生志趣的教材体系以及三全育人的思政体系。华南理工去年把教师的奖励及荣誉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国际校区除了学院专业的培养,也成立了书院。书院也好,专业学院也好,重要的是怎样增加老师跟学生的互动。

总之,面向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工科的卓越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将加快践行“新工科F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和“华工经验”。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2584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