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袁驷:大力推进自主运营的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
作者:    浏览:14176

作者: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袁驷

4月10日,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教育部部署了支持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和课程建设,首批推荐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包括“学堂在线”和“爱课程”。响应教育部号召,4月20日,学堂在线国际版正式发布,首批上线课程109门。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和课程建设正式开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的建设基础源于教育部长期以来对在线教育工作的引导、推动和支持。2013年,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线不久,教育部即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引导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的建设。从2015年起,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及精品在线课程评审的举措,推动了以高校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在线教育蓬勃发展。在目前世界疫情防控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许多国家大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停课停学致使全球数以亿计大学生的学业受到冲击。教育部审时度势,启动支持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工作,将我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给全球学习者,提供免费服务,共克时艰。此时此刻,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和课程建设正式开启,更重要的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布局;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国际平台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4月20日学堂在线国际版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我,清华大学发起学堂在线平台的初衷是怎样的?不妨借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一个侧面来喻示国际平台建设的深远意义。

清华大学通过七年的积累,为自主运营的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受益于当初发起平台建设的决定。2013年10月10日,学堂在线作为我国第一个慕课平台正式发布,在此之前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团队,大战100天开发出来的。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2012年是慕课元年,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构建了edX慕课平台,同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在开了很多次研讨会、经过多轮的不同层次的战略研讨之后,深切地感受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会对未来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014年初,清华大学正式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作是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因此,建设学堂在线平台是学校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随后,按照“国际国内统筹,平台课程一体,行政市场协力”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学堂在线”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力量,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和慕华教育产业公司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学堂在线平台已经是拥有5880万学习者、1.63亿选课人次和2966门慕课的世界第二大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建设了311门慕课,其中60余门次慕课上线海外慕课平台,选课人数超过107万人,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良好的反响。

我们长期的积累,在国际平台上的厚积薄发,离不开我们对初心的坚守。清华大学发起打造学堂在线平台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是服务,一是创新。从服务来看,当时国内还没有慕课平台,学校主动担当,先行先试,带头在国内构建慕课平台,不至于在国际格局上是空白。再比如,学校主动分享优质课程资源,也能引进一些国外顶尖大学的优质课程分享,这些都是服务。但这些其实不算是最重要的初衷,因为不做平台、把课程推送到其他平台上,也可以做这些服务。所以,在各种初衷中,最核心的考虑是,要想全面、持续、自主地发展和创新在线教育,就一定要有平台。也就是说,在服务和创新中,更重要的初衷就是为了创新,为了教育创新,为了技术创新,为了教育模式创新,为了教育生态创新,就要有自主的研究性的平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日益增色的服务。当时学校做出一个战略性的共识和判断,即未来的在线教育绝不仅仅是挂在网页上的多少门课程,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与学频繁高效互动的新型教学场景,因此更重要的是在课程页面背后平台对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教学状态、教学成效等大数据的记录、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这就取决于平台的技术支撑、数据支撑、智能支撑的能力,没有自主运作的平台就难以在这些方面去做持续的创新性的研究和突破。基于这样的共识和判断,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就做出了建设学堂在线平台的决定。所以,学堂在线既是服务平台,更是创新平台;其最核心的属性是追求创新。同样,对于国际平台来讲,只有有了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平台才有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局面,才能更好地服务全球学习者。

展望未来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的建设,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着眼。从资源层面来讲,国际平台要做好国内国际的连接,统筹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尤其是要做好国内优质课程走出去的桥梁;从应用角度来说,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形态和教育模式,初期可以提供课程学习服务,未来逐步扩展至认证证书,甚至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探索在线学历学位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终身学习要求;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制新的在线教学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不同教学场景、不同学习人群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服务体验。

当前,疫情为我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出了挑战和考验,教育部鼓励和支持建设国际平台和课程的举措及时而果断,我们将依托在线教育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进一步推动并落实在线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更好地服务全球学习者,共创共享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2719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