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宏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 中教全媒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宏伟表示,不能用一把尺子、一样的思维来衡量所有的大学。一所好大学应当是独一无二,应当是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大学之间应是优势互补。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以知识创新见长,有些以人文社科学科见长,有些以技术创新见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则以理工为主,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发展需求中不断发展壮大。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哈工大教务处处长刘宏伟,他表示,不能用一把尺子、一样的思维来衡量所有的大学。一所好大学应当是独一无二,应当是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大学之间应是优势互补。
中教全媒体:1951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学校办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刘宏伟:1920年,为了满足中东铁路建设及工业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哈工大因需而生。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学校的紧扣国家工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创建新的学科专业方向,在服务国家工业体系完善与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当时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1.翻译大批俄文教材,供全国高校使用;2.为全国培养大批优秀理工科师资;3.建立一批新专业,有些成为国内其他高校相应专业的发源地;4.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培养了与需求紧密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工作极大地满足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对拔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中教全媒体:学校开办以来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
刘宏伟: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56年,中国航天“元年”,哈工大响应党的号召,探索由民转军新路子,逐渐开设一批国防新专业 。
1958年,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指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要“搞尖端”。从此,担当起为中国航天国防培养尖端人才的使命。
1974年,为恢复高水平办学,哈工大艰辛北返,从低谷砥砺奋进,涅槃重生,为后续发展、保持高水平办学之路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来临,我校迅速恢复正常办学,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建立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987年,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树立了中国航天教育史的里程碑,开启了全面服务航天国防的特色办学之路,致力打造航天人才培养和航天重大科技攻关的学术重镇。马兴瑞、许达哲 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就是这一时期投身航天事业,逐步成长为航天领军人才。
1998年,国家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启动。学校抓住机遇,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厚积薄发,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的 九所大学之一。
2017年入选“双一流”A类名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始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教育!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习近平致信祝贺,信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教全媒体: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毕业生与其他高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宏伟:学校主动适应国家需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传承苏联工科大学专业的设置针对性强,学生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教学管理严过程等教育模式,借鉴欧美高校强化学科交叉,学生培养注重创新和个性化发展,管理柔性化等特点,哈工大形成了 “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厚基础即学校厚植基础,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强实践即强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坚持 四年实践不断线。严过程即哈工大重视规范严格管理,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求创新即引导学生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 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学校毕业生大多具有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坚实、思想朴实、 爱国敬业、工作踏实、 创新求实 、创业务实等特点。
中教全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如何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刘宏伟: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即课程体系、平台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新生研讨课、创新创业指导课等课程的设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院系双创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平台的打造,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实践体系包括项目学习计划、“大创计划”、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与孵化等实践机会,学校每年都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大赛,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TOP300)”中,哈工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总分均排名全国第一。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政策制度保障、政策制度保障、条件资源保障、校企合作保障等保障工作,保证双创教育科学、全面推进。
此外,学校把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科研背景衍生出了大一年度项目、大创计划、学科竞赛等数以千计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们在创新中体验创新,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创新。
总之,我校双创教育一直做地卓有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兄弟院校的认可,先后获得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刘宏伟:敢做敢想敢于突破常规,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百折不挠的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创造不凡的激情、科学严谨的态度、视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担当。
中教全媒体:在新形势下,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宏伟:学校非常支持产学研合作,布局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建立9个异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建设校地协同创新中心,丰富教师工程经历,丰富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现任学校副校长、威海区校长徐晓飞二十年前就创建了软件学院,软件学院学生培养面向工业化与国际化,当时软件学院很多教师自产业,授课内容都是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企业最新研究、未来发展方向都会融入到教学内容里。随着产学研合作力度的加强,学校已建设了一批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者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新形势下课程改革,我们也会把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引入教材和课堂,加强学生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此外,校企合作共建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20多家“新”字号高新技术企业,助力黑龙江省写好三篇“大文章”,以杰出成果和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成长、激励学生成才。
中教全媒体:为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开阔本科学生国际视野的?
刘宏伟:近年来采取多种开放办学的举措,引进、用好更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多元文化交流能力,持续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1.开办国际暑期学校,邀请欧美或者俄罗斯等国家优秀教育学者在夏季小学期对学生进行授课。2.邀请国际学术大师讲授短课程,把课程安排到学期课程列表中,供学生选修。3.每年立项,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与国内外名校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等共同建课,建立优质教学资源。4.合作办学,与国际名校进行合作。例如与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学科非常强的圣彼得堡大学,工科强的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进行合作办学。5.建设国际化课程,将国际名校课程和我们课程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补齐课程短板,提升质量,或将一些名课改造提升后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
中教全媒体:为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教育部批准学校2020年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亦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基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有什么要求?
刘宏伟:1.热爱祖国、志向远大、高考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秀,对报考的专业有浓厚兴趣且有志于将来从事报考专业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2.高中阶段在报考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在数学、物理、信息学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或二等奖,且有志于将来从事报考专业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3.综合成绩=考生高考成绩(折合为百分制)*85%+校考成绩(百分制)*15%。
4.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第一类考生可在报名系统内根据分省投放专业计划选择一至三个专业(区分专业志愿先后顺序,以考生报名系统内数据为准)作为专业志愿,并可自行选择是否服从调剂;第二类考生中数学、信息学奥赛获奖考生限报数学类专业,物理学科奥赛获奖考生限报应用物理学专业。报名截止后所有考生的专业志愿及其他报名信息均不得修改。
中教全媒体:强基计划招生与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
刘宏伟:相对于自主招生而言,强基计划旨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在基础学科发展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不能简单的把强基计划简单的看成是自主招生的延续,强基计划培养更重视培养的延续性,更重视高水平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鼓励本硕博连读。此外,强基计划的学生本科不能转专业,而且我们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淘汰。
中教全媒体:采取怎样的培养方式?
刘宏伟: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校后,将按照单独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采用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强基计划将根据各专业分阶段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开展阶段性考核,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对于阶段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转入该专业普通班学习。
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
达到强基计划培养要求,完成强基计划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可直接免试攻读研究生,可选择“本硕博”或“本博”衔接培养模式,可在本科大四阶段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本硕博”衔接培养的学生,硕士、博士阶段可选择在我校校本部、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之间跨校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优势工科专业继续学习。
其他激励机制
学校将从未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强化强基计划学生的基础能力,配备优秀教师承担课程任务;同时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院士、杰青等创新团队创造条件,并为其开放各类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还将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强基计划的经费投入,资助强基计划优秀学生到国际顶尖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中教全媒体: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变革,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刘宏伟:计算机从一种工具、装置,提升成技术革命,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就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形势,人工智能会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形成更多的交叉学科和专业。人工智能同时改变了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过去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企业就用什么人才。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学校需大力度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必须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改革。同时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要扩充优质教学资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中教全媒体:近几年,慕课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学校在慕课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宏伟:学校对慕课的建设非常重视,制定了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MOOC、SPOC课程建设与应用。例如设立教学项目,给教师一定的经费支持,让教师建课,同时积极组织翻转课堂教学培训。,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大力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是我校慕课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的三个和核心推动力量。
早期慕课建设以单门课程为主,一门课一门课的建。通过这种建课,提高部门课程的质量,同时起到了带动作用。第二步是建设课程群,目前学校已形成了10个课程群,其中最大的是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群,计算机类专业迄今为止共建了19门慕课,其中11门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算学部本科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几乎都建设了慕课。第三步,便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中教全媒体:请谈谈本科教育十四五规划。
刘宏伟: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招生生源质量
好学苗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各部门形成了人人重视招生、人人参与招生的氛围。学校依托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机制,对优秀招生组、优秀招生教师以及优秀贫困学生予以奖励。校本部、威海校区、深圳校区的招生工作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行动。每个省份的招生工作可在一校三区内选择一位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熟悉招生宣传工作人员担任招生组长,统筹该省份的招生宣传工作,且各校区、各省份的招生业绩考核要一并考虑一校三区整体招生情况,以此提升一校三区的整体生源质量。
2.放宽学生专业选择比例,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在招生中将不再保证专业人数,根据学生志愿适当放开专业招收人数,对特殊需要保证的专业采取单独措施。在政策范围内,学校在一校三区之间、专业之间以及各种类型之间,进行招生人数、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学校根据各省的生源情况、招生人数,适当采取满足第一志愿、前三志愿等因地制宜适应性招生政策。
3.做好供给侧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加强基础、专业、人文、社会等各类课程建设,聘请优秀专家学者、政府企业领导人等到校讲课、讲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的课程、项目、实践、交流机会,满足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4.加强拔尖学生培养,实行优秀教师选聘制度
厚植拔尖学生基础,鼓励学科交叉,英才学院实行低年级课程统一、高年级专业任选的培养模式,同时对于英才学院的重要基础课程,采取在全校甚至国内外选聘任课教师的方式,发放荣誉证书。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英才学院及学科专业特色班的学业导师和班主任。强化与世界名校名师的深度合作,加大国际联合培养力度。
5.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培养优秀杰出人才
学校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从多方面下大力气强化优秀杰出人才的培养,各学院、各部门都要积极为培养优秀杰出人才出力献策。学校正探索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强基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班以及开展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等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依托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杰出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开展国际交流、聘请优秀教师。
6.加大本研一体化,探索研究生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构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区,以机制创新为驱动,突破学院、学科界限,推动理工结合、工工交又、工文渗透、医工融合,选择优秀学生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建立荣誉体系,实行动态进出,通过优中选优、个性订制、高端课程、科研实训、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一专多能、功夫独到、素质全面的新时代杰出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长远发展阶段,这要求高校必须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思考大学长远的办学质量问题,尤其是深化对大学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的认识。长期以来,哈工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确定办学定位,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保障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提高国家和人民对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曹艳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