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 立足民族地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教育“精英”人才 - 中教全媒体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自治区开展民族教育最早、蒙汉双语授课本科专业最多、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迄今为止,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约26万人左右,其中为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区培养了4万余名蒙汉兼通人才,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强调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多年来,全力培育一流教育人才,有力支撑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中教全媒体: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内蒙古师范大学诞生背景、发展历程。
黄雅丽:内蒙古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创建于1952年5月,成立于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乌兰浩特市,前身是内蒙古师范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为国家建设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师资。
1954年3月,由张家口师专和绥远师专合并而成的内蒙古师范专科学院并入内蒙古师范学院。1954年8月,学院由乌兰浩特市迁至呼和浩特市。1982年,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并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大学。2000年7月,内蒙古教育学院并入。
经过近70年的稳步发展及历代师大人的艰苦奋斗,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学校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1个、包括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拥有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个、自治区首批科普示范基地1个,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教全媒体:学校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有哪些特点?
黄雅丽:教师教育特点:一是教师教育办学历史悠久,自建校之初就立足于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二是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开设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42个(含19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共17个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1个(共14个方向);三是培养层次完备,学校的5个(科学技术史、心理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校也是国培计划重点院校,基本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教师培养、培养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四是师范生招生比例的提升,2020年师范生招生占比提升至70.44%。
民族教育特点:一是发挥教师教育学科门类的优势,大力开展蒙汉双语教学,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都实行蒙古语授课班、汉语授课班平行招生,目前在校蒙古族学生比例达到32.95%,蒙古语授课学生比例达到22.30 %。二是不断发挥地区优势,为自治区及周边八省区培养蒙古语授课师资。自2016年以来,我校出版的蒙古文教材有49部被确定为全国大中专院校编译出版蒙古文教材选题,为国家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我校蒙古族教师占比达到了44.73%,能用蒙古语授课的教师占比达到了21.88%。一大批有影响的蒙古族知名人士都毕业于我校。四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依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亦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创新等大量科研项目,持续谱写民族教育的新发展、新篇章。
我校是自治区开展民族教育最早、蒙汉双语授课本科专业最多、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迄今为止,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约26万人左右,其中为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区培养了4万余名蒙汉兼通人才,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中教全媒体:学校被社会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定位是什么?
黄雅丽:我校是培养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立足自治区、面向八省区,为中小学、幼儿园培养蒙汉兼通的师资;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多项资源;为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搭建研究平台;为自治区人文社科普及、专业艺术创作、民族雕塑研究做出积极贡献;为全国八省区培养了大批蒙古族体育人才、中国北方民族音乐人才、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等。
中教全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如何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黄雅丽:学校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学校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完整、机制配套、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专业为本、基于创新、成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教学、论坛研讨、赛事实践、培养孵化”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健全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目前已建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金通民航学院”“和林格尔足球学院”三个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典型。学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创新创业与成长成才》等10门通识选修课、“超星尔雅”17门创新创业线上选修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2部校本教材。
中教全媒体: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黄雅丽:现代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过程当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知识理念的树立,结合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现状,大范围挖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着重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不同层面提出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建设性意见,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和举措,为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中教全媒体: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不同地区发展的重点。结合内蒙古发展特点,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雅丽:一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点建设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校企、校地共建协同育人平台3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多个,成立了创新创业导师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近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不断探索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布局瞄准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校开放办学层次和服务社会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与阿里巴巴、北京广慧金通、青软实训等知名企业共建了产教融和协同创新平台,与地方本土企业共建全国唯一的“牧勒”国家级手工非遗众创空间。与中关村在线、江山控股、北京朗朗、文化上海形维等十余家校友企业签署协同创新协议,使多项“产教融合”设计项目进入到教师工作室。此外,学校以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为样本,通过“众创、众筹、众驰、众享”的教学与科研改革工作路径,全面推动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落地落实。与校友企业合作众筹,将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所属物理空间进行全新改建,打造了全国体量最大的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共享、共融、共赢的全业态创新创业教育众创空间。
三是搭建协作创新平台。学校围绕教师教育特色、民族教育特色,联合国内科研院所、中小学等,共建校内外专创融合型工作坊30个,共建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三级协同创新平台26个,形成了以校园教育为主转变为借助社会资源协同服务创新创业的新模式。
四是搭建创业孵化平台。重新定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借鉴国内兄弟院校经验,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全校力量,匹配专职工作人员,全面开展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此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思路,在两校区引进两家校园书店,成功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校园文化综合体,同时也成为学校最鲜活的创新孵化平台。
五是搭建活动载体平台。学校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专项资金,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参加全国、全区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加入专业课教师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中教全媒体: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变革,全球视野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已在脚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请问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黄雅丽:教育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作为艺术,我们从来都不低估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价值观等软素质方面的教育。作为科学,教育亦有其自身的规律,而AI的本质是一个超高效率的工具,因此一种更公平、更高效、更智能、更具浸入感的教育新模式势必会迅速形成:
首先,无限放大了个性化教育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机器阅读理解以及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超越人类水平的技术突破,都可以应用到教育场景中,既能够在课后帮助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因材施教,从而形成一个高效且具有个性化的教育闭环,而且这一能力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是当前不可想象的。
其次,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幻灯机、投影仪等都曾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而AI结合已经成熟的AR/VR技术,能够把现实环境与虚拟场景融为一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来提供智能的语音导引与体感交互,让更多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与此同时,AI时代将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中教全媒体: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黄雅丽: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校教育必须正视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研创新能力。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剧了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新生。因此,调整学科布局,加速专业融合,以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更加多元的需求。
中教全媒体: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疫情期间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雅丽:一是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校园网全覆盖的基础上,正在加紧建设校园智能交换网络,推动5G全覆盖。二是建设智慧校园基础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深化数据治理,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为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生活服务等提供智慧决策支持。三是在上述大平台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智慧便捷的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的主要特征,不断丰富面向师生的小微业务应用,如一站式综合服务门户、协同办公系统、师生健康日报系统、师生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等,建设智慧校园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校内统一服务平台。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的优化机制体制,引进高素质人才进入信息化建设队伍,以保证我校信息化的高速持续发展。
疫情期间,我校按教育部要求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提供教育部发布的22个在线教学平台资源,供全校开展在线教学使用。其中选定“一平三端”和“中国大学慕课”作为学校统一管理平台。各学院经过深入细致研究,将1884门课程整合后,实际开出在线课程1373门,占本学期实际计划排课总数88%。其中,《英语语音》课程被区外10所高校指定为在线教学课程,对选修成绩予以学分认定。
学校深入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分层分段部署,构建战“疫”的课程化,提出“蒙古语课程重在‘建’、汉语课程重在‘用’”的课程建设原则,转变管理与服务理念,实施“两员制”等具体举措,为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样本。
中教全媒体: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有哪些新规划?
黄雅丽:一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这是实现地方大学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彰显教师教育优势,强化民族教育特色,才能发挥学校在自治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凸显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民族地区卓越教师。
首先,改革、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内容。其次,建设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打造教师教育实训管理信息系统云平台等,以此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再次,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式。最后,培养在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输送优质师资。
三是加大蒙古语授课专业建设力度,突出民族教育特色。
第一,落实《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加快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完善蒙古语授课班、蒙生汉授、蒙汉同班、民族预科等培养模式,优化蒙古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蒙汉兼通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二,修订预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加大对蒙古文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规范蒙古文教材使用,完善激励机制,支持新增蒙古语授课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第四,制定并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使民族教育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第五,加强蒙汉双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蒙古语授课教师。
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人才培养。
第一,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建设,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扩大“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国际乌兰牧骑等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高校的广泛合作,建设中蒙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联盟,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第二,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力度,优化国际学生培养体系。拓展ISEC项目,开展“2+2”、“3+1”等国际合作项目,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本硕或本硕博直通式培养模式。第三,加强学生境外留学和研学交流,不断扩大本科生出国留学规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增开双语教学课程门数。积极举办国际名师讲座、论坛等活动,打造国际化教学交流平台。第四,大力引进高层次外籍教师,培养国际型双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国际化程度。第五,积极申办对外汉语培训基地,建设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加强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内蒙古师范大学将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民族教育特色、推进国际交流、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创业实力和辐射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奋斗。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曹艳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