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改革 - 中教全媒体
​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改革
作者:    浏览:12598

全媒体视角

百余年来,四川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精英和拔尖人才,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四川大学将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始终以人为本,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教育创新带动人才培养的全面创新,力争通过辛勤探索与不懈努力,实现“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下,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关注和提升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的质量是举国上下极为重视的重大事件。四川大学身为百年历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努力通过优化思想凝聚、政策推进、方法创新来办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就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本科教育规划等进行了交流。

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

中教全媒体:据悉,四川大学曾经过两次合并,请具体介绍。

张红伟: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

中教全媒体: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发展历程丰富,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特色?

张红伟: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教全媒体:目前,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呢?

张红伟:作为首批入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科众多,其中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工程学、数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免疫学等16个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材料科学与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ESI前1‰,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6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四川大学总共获得了16个A学科,其中口腔医学被评为A+学科。

多措创新思政,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教全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学校是如何创新思政课达到“立德树人”?

张红伟:一是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作为首要任务,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坚持全课程全过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三进”,以新课程开设、教材编修、专题教学作为“进教材”和“进课堂”的支点,将课后释疑、实践活动作为“进教材”和“进课堂”的补充,在思政课、专业课、实践活动中协同推进,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构建多样化、互动式的“三进”体系。二是以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为关键,建设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规范使用4门本科课程的统编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统编教学大纲;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专家组,加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时全面地收集师生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完成编写或修订四门本科课程学生指导用书,实现学生指导用书全覆盖;认真组织编写并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四个故事”(今年将率先出版“川大故事”),积极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教材,努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三是以“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为抓手,把思政课教学质量关口前移。凝练形成了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四是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化课堂革命,打造思政“金课”。搭建思政课改革创新平台,启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中心建设,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信息保障。五是以“8秒正能量”“红动1小时”“五彩石”等主题实践活动品牌为载体,有机融入具有川大特色的红色文化,打造系列实践“金课”。持续打造以“8秒正能量”主题实践活动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品牌,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红动1小时”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发动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传承红色历史文化;推动“五彩石”主题教育活动转型,面向贫困地区学生开展“扶智”和“扶志”活动,帮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该项目获立教育部2020年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六是以“课程思政”打造为工作重点,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在历时大半年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讨论”基础上,制定《四川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四川大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深化全员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元素,把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贯穿于所有课程、所有环节。七是以开好云端课堂为路径,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思政力量。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和马院提前谋划、抓早动快,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各教研室制定了具体的线上教学方案、教学流程、操作指南和应急预案等。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教全媒体:近年来,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张红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思想观念上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或者人生道路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有勇气、有实力、有信心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中教全媒体:学校是如何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张红伟:1.构建“多元化学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所有学生需获得至少4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丰富“大创”计划、学术型社团、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让学生100%接受创新创业教育、80%参加创新创业实践、5%获得创新创业成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2.实施“万门课程工程”,已建成学术研究型课程4284门、创新创业型课程1377门、实践应用型课程1528门。3.全面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推进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开设互动式、小班化课程占比70.5%。实施“双创智慧教室改造工程”,累计打造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双创专用研讨室、多屏研讨教室等各类智慧教室,全面建成“学术殿堂式”教学环境。4.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学生原则上平时考核次数不低于6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实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命题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重点关注学生分析能力和解题思路是否有创意。5.创设“教学社区”,创立“教学创客中心”,培训师资逾3万人次;2000余名行业精英受聘四川大学校外创新创业导师。6.实施“三进、三结合”改革,每年投入1200余万元资助大创项目和科创竞赛开展,覆盖学生超90%。每年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1230余项,特别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五届累计获得“12金”的战绩,位列全国第三,连续五届获得主赛道“先进集体奖”。7.校地企共同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协同创新孵化基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创业风险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将江安校区商业街打造成“i创街”,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提供校内试验田,建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数字媒体等交叉主题工坊9个,免费入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80多支。8.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已投入5亿多元重点建设“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等五大平台,并与政府、企业共建双创孵化基金近15亿,合力加强双创教育、孵化双创项目。

中教全媒体: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张红伟:四川大学从2010年起就开始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新生入校后按照25人进行编班,努力打造“学生能转身遇到好老师,校园随处见讨论”的理想校园,目前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比例达到70.5%。“探究式小班化”课堂的特点主要是以学为中心,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课后忙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的同时,去分析、去判断、去想象,激发他们去创新、创造,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具体而言,“探究式-小班和”课堂实现了课堂的六个转变,即: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从“灌输式”、“片面追求专业化”向探究式、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转变;从重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向重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的学业评价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霸”向主动学习、“创新型学霸”的行为转变;从教学投入单一、偏少到全方位教学投入的机制转变。

把握新机遇,积极求变承担新使命

中教全媒体: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变革,全球视野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已在脚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请问互联网+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张红伟:教育形态的改变:互联网+教育让学校打破空间界限,在慕课、微课程的冲击下,课程资源广泛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会充斥我们的网络,从而也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优秀教师会从学校走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

教学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教育使得师生关系重构,学生将深度参与课程的建设,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教学将从传统的线下教学更多的转变为线上教学或者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充分结合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优势,建立打破时空界限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联通教学空间。这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也要掌握必要的互联网知识和线上教学技巧。学习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知识信息的来源与交换方式更加丰富,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他们学习时间、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态,终身学习将引领学习的新潮流。

实现教育资源大规模互联共享:各高校都在建设慕课、微课等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让教育资源大规模互联共享、全球性互联共享成为可能。

中教全媒体: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张红伟:教书与育人并重。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良莠不齐,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应该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

增强学生面向未来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因此,川大将更加聚焦和强化“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大力度实施“跨学科—贯通式”培养,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积极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在突出现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增设文理交叉、理工融合、医工共建的新专业,同时通过双学士学位、辅修等举措,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带来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但同时碎片化学习存在整体学习效果差、网络资源检索困难、与他人互动频率较低、个人主观执行力较差等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低将决定其学习成效的好坏,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并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教全媒体: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大学有什么规划?

张红伟:一是深化全员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于教书育人全过程。依托百廿川大深厚人文优势,打造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出版一批通识教育精品教材,激发思政课教师守正创新,提升思政课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德育元素,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二是改革教师发展与考评机制,培优建强师资队伍。按照“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标准,积极选数教书育人楷模和典型人物,示范引领全校师德师风建设;鼓励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创新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钻研教学、擅长教学、乐于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厚植拔尖学生成长沃土,构筑“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搭建校政企研战略合作平台,促进学科与行业贯通融合,打造卓越系列人才教育培养升级版;依托玉章书院建立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增设大师领衔的交叉创新班、交叉专业和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基于复杂问题组建高水平交叉教学团队,让学生得到跨学科专业的理念熏陶、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素养强化、协作能力提升。

四是优化结构,建立川大特色一流专业,促进内涵发展。按照“控制规模、提升品质、注重交叉、彰显特色”的原则,立足学科生态和专业布局,建设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打造“人文艺术+”“经济+”“数学+”“信息+”“医学+”等战略新兴专业和交叉复合专业;大力推动书院制改革,实施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学校专业认证评估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开展学校各专业的评估认证。

五是建设具有川大特色的一流示范性课程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创建大学外语、大学数学等信息化课程“示范包”,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六是继续深度融入大数据技术,升级“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打造教学大数据分析综合系统,包括面向教师的智慧教学辅助系统,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和面向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决策平台。倡导和鼓励本科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异想天开”的创新创意实验,提高本科生自主创新创意型实验的比例。

七是增强学生学业发展内在动能,扎实提升全球胜任力。持续推进“大川视界”访学计划,完善到国际组织实习和任职的激励政策,打造“国际课程周(UIP)”升级版,面向全球遴选优质课程,创新科研和学术交流模式,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强国之本,固国之基。百余年来,四川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精英和拔尖人才,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接下来,四川大学将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始终以人为本,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教育创新带动人才培养的全面创新,力争通过辛勤探索与不懈努力,实现“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曹艳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2862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