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出发,一路向西北驱车35公里,便来到了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簇簇嫩芽在风中站立,泛着青绿,不失飒爽。记者此行是要寻找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25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乡村教育。
三年前,凭借对信息技术的灵敏嗅觉,他开启了一所乡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尽管最初反对呼声不断、办学经费捉襟见肘,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只为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他,就是教育部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以下简称“荆家中学”)副校长李栋。
图为荆家中学副校长 李栋
25年青春,筑梦乡村教育
记者:李校长,您在荆家中学工作了25年,应该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请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情况。
李栋: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这所学校,的确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荆家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有47年的办学历史,最初是国办高中,后来改为镇办初中。学校曾是当地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学生规模最多时达到900多人,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近年来,随着生育低谷和农民进城买房热,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目前学校有317名学生。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老师们还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倦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村的教育太滞后
记者:荆家中学在2013年9月开始尝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学校进行此项改革?
李栋:2013年7月,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当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像主题资源、云计算这样的名词我们都没听说过,不少参赛学校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教学,而我们学校还是单向的“一言堂”式教学,很多学生都不知道U盘是什么,瞬间觉得我们“与世隔绝”了。
我和几位老师都觉得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实在太大了,社会发展如此之快,而乡村教育却严重滞后。那时我们就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农村孩子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吗?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怎样做才能给孩子们创造条件?
带着这些触动和思考,我们决心做一些数字化教改的尝试。由于学校经费条件有限,很难为孩子们配置足够的电子设备,所以我们就采取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携带自己的设备)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带笔记本电脑。
教改之初,反对呼声不断
记者:推进教学改革需要校长牵头,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教改之初荆家中学的老师和家长们是什么反应?
记者:当时大多数老师不理解、不支持,因为传统方式教学既轻松又保险,学生自带终端设备很难管理,还要额外学习很多东西,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师资比较匮乏,结构也不太合理。目前,全校有39位老师,平均年龄为44岁。一些年轻老师来校任教后不久,就考到县市的学校了。当时,我鼓励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最终有几位老师自愿加入教改小组,愿意做出一些尝试与改变。
最初学生和家长也不理解,部分还强烈反对,不断向教育主管部门、媒体投诉。有的家长问我,你能保证利用信息化教学孩子一定能考上高中吗?这样的质疑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耐心。
贫困不是阻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障碍
记者:家长之所以反对,是不是因为无力购买电脑?许多人认为,阻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障碍是农村家庭的贫困,您赞成这一观点吗?怎样做通家长的工作呢?
李栋:不赞成。相对于数字化终端不断降低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农民可支配收入,家庭购买终端不是困难的事。困难在于多数家长都存在短浅的教育观,将注意力紧盯在分数、升学上,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一提到电脑,他们会联想到游戏,担心孩子会沉溺于网络。如果为此便将孩子们隔离在网络世界之外,岂不是因噎废食?
但家长的顾虑是现实存在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先让家长了解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和班主任到学生家家访,和家长们推心置腹地聊天,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多么渴望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我们还邀请家长一起到外校参观学习,看看人家的网络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慢慢地,有家长开始理解了,也主动配合起来。
最初只有一半同学带电脑上学,我们就两位同学共用一台。为了方便没有电脑的孩子查资料,我们在教室后面放了一台台式电脑,并安装了无线网卡。开始了数字化教学以后,我们也邀请家长进入教室听课,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数字化课堂是如何开展的,让他们看到学生们一点一滴的变化。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媒介素养?
记者: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现象不是个案,您怎样看待并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栋:我觉得应该学习大禹治水,与其堵不如疏。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只是中午关一下无线路由器,但这仍是外部监控。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律,我们举行了一个“网络带来的利弊”辩论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辩论,学生可以请老师作为他们团队的顾问。辩论会之后,学生还写了一些分享和观点。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这一次辩论赛之后,很多学生对于游戏就不是那么着迷了。以前他们以为电脑是一个游戏工具,但通过辩论、收集资料,他们知道了电脑、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教改之路绝非一帆风顺,但我们不惧怕困难
记者:终端设备有了,家长和老师也配合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不是就畅通无阻了?
李栋: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动力,但教改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不惧怕困难,方法总比问题多。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获取适合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考虑到经费问题,我们先寻找免费的资源,同时还征订了一些电教软件。可是,由于我们的中小学学制是“五四制”,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所以完全匹配的资源几乎没有。于是,我们就开始自己录制微课、制作教学PPT,然后寻找适合的平台如三人行、QQ、百度云等来存储。
我们的学生全部是走读的,家住在乡镇周边5公里以内的村庄。以往没有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孩子们不在学校的时间很难充分利用起来,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现在不同了,老师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线的,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和答疑。
线上课堂激发师生活力
记者:荆家中学在 2014年9月开通了线上课堂,请问目前进展如何?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有哪些变化?
李栋:两年多来,荆家中学在沪江网线上课堂已经开课200多节,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也包括理想教育、美术、音乐、语言等领域,参与人数(包括听课及后续播放)3万多人次,发帖量1万多个,在全国小有名气,影响了很多学校和学生。大家可以通过这个网址http://st.hujiang.com/htjjzx/来关注“荆家中学社团”。
学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刚开始他们连U盘插哪儿都不知道,制作的PPT花里胡哨,根本看不清字。后来他们制作PPT时会把音频和文字放进去,能够在全县的电教会议上大方地发言。最近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们模仿余光中的诗《乡愁》来写一首《友情》,孩子们通过网络课堂提交的作品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及饱含深情的朗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的令人震撼。
关于家长关心的升学率问题,我们也有进步,今年毕业生103位,考上高中的有60人左右。这些到县城高中就读的孩子都有不错的表现,据许多老师反馈,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非但不亚于县城的孩子,反而更加熟练和自信,这点令我特别欣慰。
坦诚而言,目前我们的师资仍然是匮乏的,但不少老师具有敬业奉献和乐于学习的精神。2014年8月,在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活动中,我们学校派出了一名学生,六名老师,这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六名老师种有五名获得一等奖,一名老师获得二等奖。在2014年11月,我们学校又有7名老师参加北京大学汪教授的远程班,全部获得的优秀学员证书。我们学校的王菲老师在完成本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在做远程教育的公益活动,为更偏远地区的老师做培训,给孩子们远程上课。
记者:在乡村中学开展信息化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草根实践”,作为校长,支撑您不断探索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李栋:我觉得是职业的成就感。教师是一个影响别人的职业,25年来,我习惯了把学生发展当作人生的一部分,当看到所教的孩子们取得进步时,我特别为他们高兴,相信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让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我觉得这件事很有价值、有意义。
记者: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了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以奖励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团队和个人。今年您被评为“优秀个人”,请问有什么感受?
李栋:中国可能有千千万万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做着各种改革和探索,这些探索源于草根,难以被社会主流所关注,也难以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所以,这次获奖既是对我个人探索的肯定,也是对同样在探索的同仁们工作的肯定。作为教育人,我非常感谢这次奖励。此外,全通教育为我们学校捐建了一个智慧教室,其中有50台平板电脑,这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记者:您对未来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愿景如何?现在2017年度的奖励基金正在评选中,且新增了“优秀教师奖”。您认为这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怎样的影响?
李栋:我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愿景是:让城乡学校同步发展,用明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优秀教师奖”的设立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信息化素养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
左一为荆家中学语文教师王菲、左二为荆家中学副校长李栋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