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已为首都北京及全国输送了十多万名优秀毕业生。
文 /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近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屡创佳绩,在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疫情防控、落实疏解任务等重大任务中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民办学校特色优质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北京城市学院的责任和担当。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袁佳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特色办学优势,推动形成产教融通、学用融合的新型办学格局,提高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贡献度,升格为北京城市大学。
中教全媒体: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近40年来学校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有哪些优势专业?
袁佳:经过近40年发展,北京城市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示范性、国际化、应用型、综合类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走“本科立校,依法治校,优质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实施“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理念,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管、艺、文、医、教育、经济、法、历史、理等10个学科门类。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有本科专业67个,方向百余个,2020年有7个专业(社会工作、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药学、传播学、会计学、环境设计)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教全媒体: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学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哪些优势?顺应新时代发展,学校在教学改革上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袁佳: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机制。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学习路线图,动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最优成长培养模式,推广“问题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打造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资源平台。近五年内,各专业对 1700 余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广泛调研,遵循目标导向理论和反向设计原则进行设计论证,制定了最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三专五”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与跨学科发展能力。
中教全媒体: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以上,是北京地区示范性就业高校,毕业生有哪些特点和就业优势?
袁佳: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便分阶段开展课程性、实践性、指导性职业能力培养,以2020年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向一百多个大一年级本科班级授课,协助认知自我、认识职场、了解创新与创业、开展目标决策与方案制定;面向全校所有年级开放的《职业能力模块选修课》,共计399个模块可选,线上线下选课人数达1.5万余人次;《就业指导-就业实践模拟》课程覆盖所有毕业班级,指导学生制作简历、锻炼面试与礼仪、熟悉毕业与离校程序、开展职场适应的训练;开展“成长有约”生涯咨询,组织开展了近百场余场团体咨询活动,有37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五年来累计服务超过万余名学生。
学校以实现学生学业、职业双和谐发展为目标,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就业质量。以2020届为例,通过校企合作论坛、校企直通推荐制、专业共建、订单班、优秀毕业生推荐制等特色品牌项目,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文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等62家单位共接收我校毕业生655名。毕业生对就业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74%,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满意度非常高,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占98.37%。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评价最高的前十项能力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执行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自学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及“职业适应力”。
深化“双创”教育与产教融合 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中教全媒体:学校是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取得了哪些成绩?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袁佳: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专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三种培养途径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搭建起科学立体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发展重要战略内容与招生、人才培养等环节有效衔接,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实处,形成了有民办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北京城市学院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批“北京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称号,获得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评选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学校”最高奖项“综合奖”。创业时代网推出的“2016中国民办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300强榜单”中该校位列第一。2018年,北京城市学院荣获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优秀组织奖。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年创业培训基地、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青年成长引导项目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等7个国家级、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践基地等相关资质与荣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及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目标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结合时代趋势与社会需求,使我校培养的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人才工作中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注重提升人才实际创新能力,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树。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把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周期,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适性与时代性,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探索立体式、多元化、信息化的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推动普通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教全媒体:结合北京区域发展特点,请谈谈学校在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那些成绩?
袁佳: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十二个领域的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领域,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这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提供了重大机遇。
近年来,学校为培养适应北京增强“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四个服务”水平的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全力构建能力全程式“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产教协同育人。
学校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药学、工艺美术、曲艺、书法等专业积极探索师承教育新模式;积极推进校政行企融合培养,成立“北京城市学院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近五年内,与联想集团等近20家单位共建了50余个“订单班”和“联合培养班”,如生物技术(G20企业订制培养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阿里云校企合作班等,与企业共同订制培养方案,缩短学生从校到岗的距离。与北京首钢实业集团、北京首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文化传承方面就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展开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更好的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中教全媒体:作为一所民办综合类高校,北京城市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学校在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袁佳:学校把培养“明师良匠”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情商高、匠心好、专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北京,服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提高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服务区域市民就业生活,积极培养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五大领域的高素质匠心专能应用型精英人才。目前,学校已为首都北京及全国输送了十几万优秀毕业生。
中教全媒体:北京城市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学校在本科生国际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袁佳:学校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智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芬兰、比利时、意大利、圣马力诺、日本、韩国、泰国、塔吉克斯坦以及香港、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构成“多样化、全方位、多层次”的阶梯状海外交流模式,为学生精选合作项目共计33种88个。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学位国际课程班项目、学期/学年交流项目、专业实习实践类项目、奖学金/交换生项目、暑期游学项目、孔子学院、国际硕士桥梁课程等项目供学生选择。
我校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所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与华威大学英国本土所颁发证书一致;与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的三所高校共同发起的“跨文化沟通学习+跨国别企业实习”项目顺利通过欧盟教育署审核,我校是中国仅有的几所入选伊拉斯莫斯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高校之一;我校开设了金融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双学位国际课程班)、会计学(英国赫尔大学双学位国际课程班)和传播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双学位国际课程班)三个双学位国际课程班项目,以及动画(日语国际课程班)本硕课程班项目。
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交流项目覆盖全校各专业:平均每年派出400名左右师生赴境外参加交流交换、学习研讨、竞赛、整学期/整学年学习、学位项目、升学项目、实习实践类项目等。近五年共计千余名学生参加了遍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级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近百名教师在合作院校进行学术交流,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菁英奖学金、北京市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一带一路”留学生奖学金和北京市留学生奖学金项目。
探索校企双主体“π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新工科建设贡献“北城智慧”
中教全媒体:当前,推动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如何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您对新时代下新工科建设有哪些思考和探索?
袁佳:为主动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在“十三五”期间首先通过产学合作等方式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专业进行了升级,同时新增了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对新工科专业进行了全面扩充。学校联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共建软件工程等专业,校企双方由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推导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吸纳行业最佳实践成果,萃取学科实践学习项目,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践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创新型新工科知识体系,突出产教融合,探索实践了校企双主体“π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将项目建设与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两条支柱,利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建设项目资源库,推行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校内工程模拟和校外实战训练平台,不断推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教育培养实际完成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产业型大数据学院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期间校企共建44门专业课程,遴选46个企业实战项目资源,大数据学院100%的大四学生参与工程实战项目训练,30%的低年级学生参与工程实战项目,软件工程专业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
2020年7月,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文件精神的进一步落实。指南对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提出了方向,给予了明确的支持,这一方面证明我校新工科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同时为产业学院的深度推进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π”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基础,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京津冀地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北京城市学院在“十四五”期间有哪些发展规划?
袁佳: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屡创佳绩,在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疫情防控、落实疏解任务等重大任务中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民办学校特色优质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北京城市学院的责任和担当。
“十四五”期间,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展“质量创新创优工程”,关注内涵,提质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办学规律和特点,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凝聚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四个服务”的强大合力。北京城市学院因城而生、为城则兴,学校将继续立足都市性、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落实好疏解任务,推动“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充分发挥特色办学优势,推动形成产教融通、学用融合的新型办学格局,提高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贡献度,升格为北京城市大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