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以数字赋能教育创新与变革 - 中教全媒体
全媒体院长专访 |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以数字赋能教育创新与变革
作者:    浏览:13793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 杨现民

文 /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该行动在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全面落实。

纵观教育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其实是时代的必然结果,但转型的推动力是多方面的。对此,杨现民院长说到,目前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在科技、政策以及思想三股关键力量的协同交互推动下发生的:

一是科技力量的强力驱动。科技与教育始终相伴而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教育模式与形态的革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社会的全新样态正在形成,而植根于社会“沃土”的教育系统亟待全面数字化转型,以适应经济社会大变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是政策力量的布局引导。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高速起航,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系统谋划,围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教育现代化、互联网+教育、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战略性议题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对于统筹推进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发挥着“航向标”“助推器”的作用。

三是思想力量的潜能释放。教育思想决定教育发展道路和方向。我国因材施教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正逐步从小规模实施走向大规模化推广,以促使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因材施教思想的大规模化实践,已成为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中国教育梦的“新时代写照”。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逐步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持续过程。杨院长提到,通过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我们期望看到的是一个“人才培养质量高、教育资源服务品质高、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治理效能高、人民满意度高”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并认为,全面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后教育系统有望在三个方面实现重大进展:

一是教育系统的适应性得到显著增强,规模化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因材施教的本质是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破解教育的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通过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供给能力、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水平、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等将大大提升,进而支撑各地系统性、规模化推进精准教学、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等因材施教实践活动。

二是教育系统的可塑性得到显著增强,充分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数字科技是极具活力的变革性要素,能够大幅提升教育生产力、改善教育生产关系。数字赋能的教育系统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灵活、弹性、开放、易扩展是该系统的独特优势。经过全面数字化转型后的教育系统,将产生更多诸如虚拟大学、数字孪生学校、微学位等教育新形态,同时现有的教育教学空间、资源样态、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也将实现创新发展。

三是教育系统的健壮性得到显著增强,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通过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教育系统将更具韧性,以减少重大风险挑战对教育事业的冲击和损害。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以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的在线教学,成功应对了此轮突发疫情的重大挑战。此外,数字赋能的教育系统还可以增强风险预测与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教育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时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横纵贯通、系统全面的转变过程,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深度参与其中,以数字赋能教育创新与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并对高等教育数字化体系架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了部署。从实践来看,各地高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突出挑战:

一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与习惯障碍。新冠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的确让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切身感受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大影响。然而,当一切恢复平静时,大多数教师并未将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习惯有效迁移到线下教学。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缺少数字化教育观念,对其价值的认同度仍不够高,主动开展数字化教学或者混合式教学的行为习惯尚未形成。

二是数字资源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近年来,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资源建设与共享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应用服务的短缺依然是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当前,高校各专业的数字化课程比例较低,智慧校园提供的极简式应用服务不够丰富,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和成效。

三是教育数据治理能力的短板明显。“数据化”是新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和关键举措。当前,各高校通过智慧校园建设虽然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普遍缺少专业化的数据治理能力,导致数据质量层次不齐、完整性和一致性较差、更新不及时、价值活性低等系列问题,容易导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基”不牢,制约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

四是信息化工作组织保障尚不到位。当前,高校“一把手”主管信息化的力度和普及度不够,信息化部门在信息化项目的统筹管理与运维保障方面缺少更多专业力量和经费资源的支持,其它职能部门对信息化支撑业务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亟待加强。整体来看,“一把手负责、信息化部门统筹、多部门深度参与”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系统性推进。

面对转型挑战,杨院长提出了整体可遵循“定标—靶向—巩基—激能—抓点—普面”的思路。他解释道:“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过程,随着发展的持续推进,不同时期将会形成不同的时期特点。‘十四五’时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呈现业务覆盖全面化、人员参与全体化、融合应用深入化、教育数据要素化、发展机制创新化等新特点,可以采取‘定标-靶向-巩基-激能-抓点-普面’的基本思路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其中“定标”是要在客观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现有基础,明确自身方位,确定转型的总目标,即支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靶向”是要明确转型工作的核心,即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深入化与创新化,抓好、抓实、抓牢“应用线”,进而牵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超复杂系统的有序运转。

“巩基”是要进一步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条件,建好、用好区域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高速教育专网、多元化智能终端、教育大数据中心等教育新基建。

“激能”是要显著增强师生、家长、管理者、行业人士等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形成全社会享用、善用、乐用数字教育资源、工具、应用与服务的良好局面,从用户侧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抓点”是要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场景应用的创新点,找好技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突破点,发挥好创新点的示范作用、突破点的带动作用。

“普面”是要努力做到数字教育资源与应用服务、创新教学模式与治理方式的大规模推广,通过普及化推动教育数字化全面落地。

在采访的最后,杨院长也向大家分享了江苏师范大学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经验以及做法。杨院长介绍到,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以师范教育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学校扎根苏北70年,坚守师范主责主业,是首批全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项目。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连续16年获得“江苏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成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获批工信部和教育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一是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能力。建有“多业务融合的校园网络”,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全覆盖,安防监控、一卡通、财务、能源监管、物联网等业务专网与校园网有机融合。建成“新型的云数据中心”,两校区互备容灾。建设“5G校园虚拟专网”,充分释放5G对全校信息化服务的高速通信支撑能力。

二是创设数字赋能师范教育的应用场景。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方针,高效推进智慧校园的集约化建设。学校牢牢抓住“师范教育”的主责主业,启动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品牌工程,先后开展智慧教学示范空间建设、智慧型课程建设、课堂突发安全事件处理虚拟仿真实训、远程沉浸式教育实习、师范生教学技能智能评价等工作,为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国家教师教育基地创造了条件。打造“爱师大”(校园专属移动应用平台)+“红信云”(党建空间)品牌,实现党建工作与师范教育主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探索适合校情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于2019年初成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统筹全校信息化项目,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师范大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创设“注册管理科”,其定位是智慧校园中的“数字校办”,主要实现对数字空间内的人员、组织、数据、服务等诸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有效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设置网信联络员,建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信息畅通网络。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3585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