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常友:坚持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中教全媒体
全媒体院长专访 |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常友:坚持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    浏览:13133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张常友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组建于2017年,在学院组建之初按照董事会和校长办公会的指示精神,本着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实施“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的三步走战略。以人工智能学院所属专业为平台,探索“新工科”的“试验田”,打造开放融合、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新生态。以所属专业为基础,大胆开拓“新工科”建设,为学校的其他专业向“新工科”探索提供参考依据。经过六年的建设和规划,学院初步形成了学科特色相对鲜明、结构基本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近日,中教全媒体专访了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常友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话题展开对话。

发挥工科办学优势 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

张常友:人工智能学院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院在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方面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依托行业、拓展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新工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工程实践为抓手,学科竞赛为引导,成果认定为标志的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智能控制应用型高级人才。坚持以立德树人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为重点、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规范过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四项工作。创新课堂教学和思政课程改革,充分利用课上课外,线上线下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学院目前的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情况?

张常友:人工智能学院根据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以服务江西省“2+6+N”产业行动行动计划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坚持“以生为本,应用为先,服务社会,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品格、强能力”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初步形成了“天工文化”育人特色。

学院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智能制造和智能控制类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打造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高峰。根据地方产业规划布局为导向,学院开设了机器人工程、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各专业之间互相支撑,共同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行业和产业的各个环节。

精准施策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张常友:学院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开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涵盖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这些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到实践项目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情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院通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实践教学构建了趋于完善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创新实践、集中实践和实验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学院的四个专业协会(人工智能协会、软件爱好者协会、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无人机爱好者协会)和六个专项工作室(创意智能机器人工作室、智慧软件工作室、嵌入式智能工作室、物联网通讯工作室、创客电子工作室、工业机器人工作室)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如机器人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这些比赛能够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技能和创意,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再次,通过跨学科培养:学院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如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有哪些成效?

张常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做到“两个坚持,一个突出”:坚持教学中心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做到“六个一”:开设一个专业,深度对接一个企业,参加一个全国竞赛,建设一个教学团队,成立一个名师工作室,聘请一位学科带头人,成立一个名师工作室;努力做到四个融合:一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二是科研竞赛与教学相结合、三是党建与教学融合、四是教学质量工程与师资建设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课内外科技活动,科技文化竞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与质量保障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充分体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企业用人需求、用人标准以及技术前瞻等信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江西省、相关行业企业的智能控制行业培养了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

从“双创”教育到产学研合作 全面深化协同育人新机制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张常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凝练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项目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其中“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探索课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开设创新方法理论(TRIZ 理论)课和跨学科综合类课程,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菜单式的课程体系。精选优秀校友成功创业案例,出版《追梦》一书,作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读本,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学校持续推进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双促机制的构建”项目实施,构建了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四类型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率在 90%以上。

“创新实践”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目前学院共申报了4项教育部协同育人课题,已结题2项,同时和华为、嘉立创、新余钢铁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并在2021年成立了华为ICT学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积累经验。

“项目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源泉。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服务外包、校内工程、创新创业四类项目的创新实践实施项目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教全媒体:学院是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

张常友: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整合企业资源,与企业深入开展科研与项目合作。学院依托新余市国联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了新余市机器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学院与新余钢铁集团自动化部、深圳市嘉立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科泰电气有限公司、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洪都先进工程智能研究所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机器人、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项目上联合科技攻关,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邀请企业共建实验室,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2019年和北京杰创永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新工科下嵌入式系统室训课程建设》的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获批,于2021年结题,校企双方共建智能硬件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育嵌入式应用人才,基地已试运行一年,202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专科组获全国二等奖2项,本科组获江西赛区二等奖1项。2020年,学院与深圳市嘉立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设计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广国产立创EDA软件,在2017级和2018级自动化专业推广,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和嘉立创公司共同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江西工程学院创新联合实验室》获批,由企业提供EDA软件,学院教师研发课件和校本教材,计划2022年秋季学院全部专业推广使用,自2020年始,学院教师逐渐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截止目前,已获横向课题4项,研发金额100余万元。和新钢集团自动化部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2018级自动化专业部分学生在新钢自动化部实习,6名学生留在新钢集团任职,其中龚辉留在自动化部任职,其他5名学生分到其他岗位,初步实现学校服务地方企业,实现校企共同培育所需人才。

中教全媒体: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

张常友:一、人工智能技术将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普及运用的进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将首先在互联网领域中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的融合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这些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促使这些领域飞速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成熟,它将会陆续普及到其他领域,继续深入发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二、人工智能将有力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之中,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来赋能传统产业后,中国工业将会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产业互联网。

而由于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必然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将淘汰许多落后产能,使用现代化人工智能生产线后,将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

三、人工智能将成为人们从业和就业的必备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发展,智能体将会逐步进入生产环境,未来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会与智能体频繁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就对职场人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未来各个工作岗位,从业人员都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关操作技术。对于就业人员同样如此,因此,这也给教育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四、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中,机器学习是行业研究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目标实现的最根本途径,而它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人工智能在没有解决学习的基本矛盾之前,最好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与普通的4岁小孩相匹敌。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一些行业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未来随着它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将会有更多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客观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4026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