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何淼:发挥信息化办学特色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高技能人才 - 中教全媒体
全媒体院长专访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何淼:发挥信息化办学特色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高技能人才
作者:    浏览:14596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何淼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创建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即着手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办学探索。人工智能学院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对接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产业,以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新时代软件人才为主线,服务江苏及长三角产业智能化升级。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专业办学质量。近日,中教全媒体专访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何淼,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话题展开对话。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应对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要为AI技能应用人才培养做出更多努力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难这一现象?

何淼:基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写入二十大报告,是我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要素。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所面临困难主要表现在:AI模型在面对各类生产垂直领域应用场景泛化能力不足、各生产场景可AI学习数据积累不足、AI应用开发相关配套各层次人才供给不足等几大方面。尤其最后一点随着各生产行业大规模应用AI技术时,更加需要中低端AI技能应用人才,需要能熟练基于经典模型、垂直领域数据集,针对工业生产应用场景的订制化AI应用开发,这里除了需要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应用人才培养高校,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类人才,更需要培养大量能面对各类工业生产垂直领域AI应用场景开展工业生产数据采集、预处理、标注、建模、评估的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人才,而目前国内高职还只设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还没有设立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专业,我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不断成熟发展,未来会有一系列人工智能上下游相关专业产生,不断围绕产业链、技术链、岗位群丰富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体系。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职教人才需求的定位。应对挑战,您认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出哪些适应和改变?

何淼: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布、技术格局、岗位人才需求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拥抱这种变化,并努力针对这些变革开展各类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体现在:

(1)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对高技能人才有哪些岗位技能需求,要紧密跟踪这些需求,并及时跟进完善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岗位技能迭代快的特点;

(2)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据我所知,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时,遇到最大困难基本都是新专业师资缺乏问题,这需要学校给予新专业更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

(3)基于产教融合加大新专业三教改革。新专业与产业联系必须更加紧密,并借助行企技术、资源、平台力量,可以弥补新专业办学实力不足的短板,所以产教融合在数字转型下新专业办学过程中更加重要。

(4)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办学绝不能走本科的路子,更不能照搬本科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甚至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巨大定位差别。高职人工智能在教授专业课程时,根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6年的人工智能专业办学经验来看,一是要紧密围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开展技能教学,把相关理论融入场景解决案例实施;二是课程设置要聚焦,不能贪大求全,甚至不同院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所聚焦AI应用技术、应用领域都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完全可以结合各院校办学底蕴来思考设置。

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人才

中教全媒体: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

何淼:人工智能学院多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变革应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思想,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对接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产业,以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新时代软件人才为主线,服务江苏及长三角产业智能化升级;坚持产教融合办学,先后联合新华三、华为、东软等产业龙头企业,共同优化“职业引领、技能复合、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底中高顶”四层群内新课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应用软件”教学创新团队,开发新形态教材,打造“五动”课堂,建设高水平共享型实训基地、形成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产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特色。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何淼: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发起、申报、教育部新增立项牵头单位。这得益于南信院自2017年创建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即着手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办学。

(1)全国首家联合企业开设人工智能特色班,分别于2018、2019年秉持“先行先试”的理念,联合新华三集团面向全校招收2届人工智能特色班,与新华三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正式开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在“以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为组群逻辑开展以群建院。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技术链前端数据岗位群、末端应用开发岗位群,将学院6个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定位,使每个专业在专业群内有了更加明确方向,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融通、师资结构融合打下良好基础。

(3)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引领需以标准制定先行。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群先后参与工信部、教育部、人社部有关《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管理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践条件建设标准》、《职教本科人工智能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级人才培养标准制定。

(4)面向专业集群大力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资源。在学院内部先后建设了人工智能应用展训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素养通识课,其目标受众主要为全校非人工智能专业群学生,通过各非人工智能专业群典型AI应用场景、案例的学习、体验,培育人工智能专业交叉综合应用型人才。

(5)大力培育人工智能应用高技能人才。在分院内部设立了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6个工匠工坊,鼓励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竞赛、联合研发、科技制作等技能实战教学,近三年以来,分院累计师生参加各类人工智能技能大赛获得国际一等奖2项,国家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0余项。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努力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中教全媒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

何淼: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学院依托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长三角人工智能产教联盟等平台资源,与新华三集团、华为、东软、百度、360、数兑等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联合开展各类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行业认证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

2010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提出专业校企办学UPD模式,并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人工智能学院在专业群产教融合过程中,基于UPD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办专业。基于该模式,人工智能学院针对每个专业的培养定位,提出每个专业“一龙头一生态群”的校企合作基础理念,力求每个专业都能和相关产业至少一家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引入其技术平台、工程师、案例等技术资源,与专业内师资、场地、教学资源融合,并以该龙头企业下游生态企业为就业目标企业,基于产业学院平台开展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践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专业群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与上游百度、新华三合作,软件技术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主要与上游东软教育集团合作,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与上游江苏数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与广州万维视景开展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合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与江苏金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下一步重点规划是什么?

何淼:以教育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为指导,结合专业群十四五规划和迎接下一轮双高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以群建院“理念,将学院各专业进一步有机融合,发挥专业群人才培养综合性效能。

(1)深入推进专业群产教融合。以专业群各专业“一龙头一生态群“校企合作理念为基础,围绕申报筹建“南京工业软件集成验证示范区产教联合体“、”长三角数字技术创新产教共同体“、”政务大数据处理典型生产实践示范案例“为抓手,进一步明确群内各专业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定位,将专业群各专业合作企业质量、产教融合落地进一步提升,并有效发挥产教联合体的平台作用,着力探索产教联合体所集成资源促进专业办学质量的模式和途径。

(2)深入推进数字化技术对专业办学改革。以牵头建设江苏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契机,加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改造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平台、教学软硬件环境、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力争将南信院数字化转型办学,尤其人工智能等新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办学走在全国前列,为兄弟院校做好样板示范。

(3)持续优化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养新趋势。随着AIGC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生态、新产业出现,密切关注新产业对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技能分布的最新变化,加强产业调研,积极参与国家、省域、市域各层面标准制定和产业报告研究,持续做好全国信息类龙头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为AIGC等新技术对人工智能专业群人才培养可能造成的演变做好充分准备。

(4)坚持以赛促教培育高技能应用人才。以赛促教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这些年办学一大亮点,也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受到各方好评。未来,学院将持续扩大该类人才培养模式力度,将优势经验最大化,给予更多政策、场地、软硬件条件支持,尤其在以赛促教学生受众面上,开展更多探索,让更多学生参与高技能培养。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4081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