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永生:突出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办学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 中教全媒体
全媒体专访 | 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永生:突出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办学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作者:    浏览:15213

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张永生

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18年4月。人工智能学院秉承“创新驱动、教研融合、协同育人、服务需求”的办学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以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亟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坚持突出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永生,围绕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话题展开对话。

栏目:主任专访
作者:张晓攀

发挥光电特色和军民融合办学特色 打造本硕博一体化招生培养格局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认识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态势?

张永生:一般认为2006年发表的多引擎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开启了人工智能的第三次热潮。目前仍处在第三次发展的浪潮中,并且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人工智能与各个产业、各个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被更多的关注;二是人工智能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而随着ChatGPT的爆火出圈,更加使得人工智能的影响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整体来说还是处于一种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认为未来十几年还是会保持一个高速发展态势,也会给社会的各个行业和专业带来一些深远的影响。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问题,也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要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并能够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

中教全媒体: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

张永生: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重点形成了光电办学特色以及军民融合办学特色。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人工智能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以光为核心,辐射树立工程与材料、信息、生命、化学等学科的大光电学科体系的支撑作用,强化各骨干学科、专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国防军工传统优势,以军民共享、共用为导向,围绕国家军民融合重点科研产业方向加强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项目培育和平台建设。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下人工智能学院的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情况?

张永生: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18年4月。2018年学院采用校内本科大一学生选拔方式组建本科人工智能班,2019年开始面向全国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本科阶段设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分别隶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技术和研究,机器人工程专业侧重系统与工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人工智能学院已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独立招生、培养格局。研究生阶段设有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博士专业。2022年开始培养第一届博士研究生,2023年开始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交叉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学院也正在积极申报人工智能学术型硕士的授权。

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模式 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是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的?

张永生:人工智能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驱动学习行动”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生只有深刻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以目标为导向,才能真正驱动自己学习任务的达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特别是通过竞赛等竞争中的对比,同行者才能有意识的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另外要培养学生主动拓宽视野的意识,要经常的、有意识的和前行者交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水准和评判标准,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不良作风。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合作和共享资源完成某一具体复杂任务,体会团队合作的强大的创造能力,最大化的挖掘人类智慧。

我们也主张“科研驱动学习”的新式教育方法,将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引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在第一、二学期安排公共基础类的学习,我们开设了人工智能前沿知识讲座,让学生提前体会专业学习目标。第三、四学期安排学科基础课的学习,通过专家专业知识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第五、六学期安排专业教育类的学习,我们要求所有学生进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学习体验,利用科研实践驱动专业学习。第七、八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学习,尝试系统的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方面有哪些创新?

张永生:人工智能学院在建院之初就坚持轻量化办学路线。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特色鲜明,长春理工大学聚集全校相关优势资源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

第一,学院的师资队伍组建采用校内名师、校外专家以及学院内教师的优势互补的师资配置模式。交叉学科类课程由学校调配校内优质师资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经典课程、前沿课程由学院聘请知名院校、知名企业领域的专家来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课程及实验实践类课程由学院组织院内的师资承担教学任务。

第二,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助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机器人创意大赛、人工智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效。
第三,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学实验的管理模式。学院引进了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平台。学院通过平台建设了慕课等各类教学资源,同时平台也支持线上考试、线上答疑以及线上作业的收发、归档等,并能够在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类竞赛。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账号申请自由的使用平台上的GPU资源完成复杂模型的训练任务。
第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院在暑假、寒假期间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返校后组织统一验收。例如,我们让学生调研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并形成调研报告,或者让学生设计一款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机器人等。实践证明,尽管学生的设计和调研有的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但从中激发出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精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势必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成效?

张永生:企业和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一层面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就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更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学院获批了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筹),建立了长春市理工机器视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智能科学与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吉林省工业机器视觉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校企联合)等多个科学研究、产业转化平台,这些平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稳定有效的途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方向和支持。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企业导师的课题,能够结合企业的真实场景,促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也能够有效促进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可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企业通过与学院合作提高了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助力企业更好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学院服务的省内外企业超过二十余家。例如,学院机器视觉与机器人团队,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红枣外观检测评级技术,已经被推广应用到新疆、河北、河南等多个省份,该技术不仅检测非常准确,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减少了90%的用工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工智能学院还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来回报社会,服务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学院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受吉林省人社厅委托举办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高级研修培训班。培训学员包括吉林省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骨干人员等,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真正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中教全媒体: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有哪些重点规划?

张永生:虽然人工智能学院现在基本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格局,但硕、博士还都是专硕、专博,在学术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招生、培养、学位授权方面还处于缺位状态。接下来我们在申请人工智能学术型硕士基础上,未来几年还会联合相关学科共同努力补全人工智能学术型博士培养短板,真正形成我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工程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的格局。

学院秉承“创新驱动、教研融合、协同育人、服务需求”的办学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以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亟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政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坚持突出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重点开展认知与推理、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光电技术、精密制造、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搭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国防六个领域,深耕智能光电、智能系统两大科研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4088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