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北京盛大开幕
作者:    浏览:12466

中教全媒体 6月1日 侯娜欣 北京报道

“互联网+教育”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一再提及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又将会呈现出什么模样?信息社会下,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融合才能有效的推动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能在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上找到答案。

6月1日上午,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创新周由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长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副秘书长聂风华参与开幕式并作了致辞和演讲。

开幕式现场

领导致辞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长萍发表致辞,她表示海淀是全国著名的科教大区,汇聚了全国最具权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库。她强调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优良的师资力量汇聚更多的地区,更要全区域内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她还表示海淀区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探索出更加精准化的政策。同时她也希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能够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引领教育创新。

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长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致辞中强调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已经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互联网+教育”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规律,形成差异化产品。同时,要调整运营模式,兼顾公益性,避免炒作概念和夸大产品。他还认为我们正身处互联网教学时代开启的时刻,人类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聂风华在致辞中认为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时代下“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的机构正在走融合,不仅在海淀,整个北京、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间的地域合作、优质资源共享也让地域融合成为常态。同时,学校和企业间的界限也在模糊,领域正在逐渐融合,我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探索继续扩大“互联网+教育”的对象,通过机构融合,地域融合,领域融合以及对象的融合,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他指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把在线教育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对我们“互联网+教育”莫大的鼓励。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聂风华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正式启幕

本次活动的重磅环节是创新周开幕启动仪式,在主持人“科技教育•创享未来”第三届“互联网+教育”的口号宣读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创业与社会发展办公室主任邓智华、海淀区科委主任、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荣燕宁、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书记魏宝成、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互联网教育商会会长张爱志几位领导上台正式启动开幕仪式,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将活动推向高潮。

创新周开幕启动仪式

主题演讲

李志民: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主题演讲中从互联网的发展的角度认为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了行业形态、社会结构,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也带来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而互联网对教育改变主要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他表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现的模式,MOOC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思考互联网的影响对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最后,他认为,教育要发挥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而技术将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李志民

曹培杰:虚拟与现实:“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认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他表示VR+教育可以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站在教室的最中央。未来教育将发展为个性化、私人定制的教学形式,所以“VR+教育”也绝不能成为虚拟世界中的灌输式教学,“VR+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曹培杰

张生:技术驱动未来学校变革与创新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生认为技术的变化深入到我们社会的本质,同时,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但复杂的背后更要简单。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上,认为“AI+”的意义就是先进的生产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这种生产力的人才。他认为未来学校管理创新——实现六个转变。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因为技术的需要,而是因为教育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最后强调要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强调人的差异性和人的社会性。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张生

李晓明:慕课,在线教育这一波的前沿与期盼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从慕课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慕课这五年以来态势观察和社会效应。他表示慕课的初心就是将自己掌握的一套学问,以便于学习的形式提供出来,让世界上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无障碍的学习。他认为“混合”是慕课应用创新的基本规律,也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开放基础上的混合才是高水平、包容性混合。我们需要用开放共享的法宝把握互联网+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机遇,努力提高中国教育发展水平。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慕课工作组组长  李晓明

本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从6月1日至6月15日为期15天,围绕7大主题开设了11场分论坛,同时举行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展,让教育界人士在享受“互联网+教育”思想饕餮盛宴的同时能体验到最前沿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我们期盼着这场盛大的活动能为“互联网+教育”带来新的模式和发展契机,为美好的教育明天提供更多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未来!

中教全媒体作为“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的报道媒体之一,将对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展进行跟踪报道。中教全媒体总裁夏巍峰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作者:侯娜欣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www.ccotver.com/i/687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