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面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在线教育——北京大学慕课实践

项目名称

建设面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在线教育——北京大学慕课实践

牵头单位

北京大学

单位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项目简介

北京大学从2012年下半年起酝酿发展慕课到如今,该项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在中国大学现实的背景下开设慕课与运用慕课开展教学改革的道路。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学活动,作为北京大学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将成为北京大学教育新常态的一部分。主要实践成果包括:(1)与两大国际平台合作面向全球范围开设50余门课程,吸引百余国家上百万学生参与;(2)在校内通过组织慕课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帮助300余名教师学习和了解;(3)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利用慕课进行校内教学改革尝试;(4)规范化学校慕课运行管理政策;(5)发展慕课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积极性;(6)创建和试运行华文慕课平台;(7)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等。

项目负责人:汪琼

项目背景

在2012年国际发展慕课的热潮以及借助在线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影响下,2013年3月,学校党政联席会通过《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校发[2013]42号),将“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在2013年秋要有课程上线,要在五年里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的目标。

项目实施具体情况

一、课程建设

(1)2013年9月至今共开出54门慕课,学科覆盖文理工医,超过150万学习者注册学习,结课人数上万。绝大多数课程为学校自主建设和制作,一些课程在提供中文版的同时,也提供英文字幕甚至英文讲解,将北大优质教育进行全球化普及。

(2)与Coursera和edX密切合作,不断尝试和发展新型课程形式,如:“on demand”自助课程、“automatic cohorts”自动分班课程、与腾讯联合建设“程序设计与算法”专项课程、课程A/B test实验等。

二、教学培训和教法改革

(1)2014年3月启动了“慕课(MOOC)相关教育技术培训”,计划从2014年开始,为期5年,每年培训100位教师。目前已举办12期,培训了总计300余名北大教师,其中近一半的教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并在北大内部课程平台建设完成1-2周的课程内容。培训班还定期组织教师经验交流沙龙活动。

(2)一批教师利用慕课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实践。学校组织召开“翻转课堂研讨会”。

(3)2015年暑期,对40门慕课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总结,梳理出进一步课程建设的经验。

三、制度建设

(1)2014年10月,学校正式下发“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试行)”,规范运行管理流程。

(2)尝试通过开设AP课程(中学生先修课程),扩展招生形式,选拔优秀学生。

(3)学校“优秀教学奖”单独设置慕课名额。

四、平台建设

(1)学校搭建了专门服务北大师生的“北大课程在线(MOOCS&SPOCS)”课程平台,教师和学生使用校园账号即可登录。

(2)2014年5月,北大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同启动了“华文慕课”平台开发。目前平台在试运行。

五、宣传推广

(1)在学校主页、慕课工作官网、校报、微博、微信等媒体中进行广泛宣传,并创办“北大慕课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参与慕课学习和建设。

(2)2015年9月与淘宝教育合办开学季活动“北大慕课风”,取得良好宣传展示效果,吸引近十万关注。

项目成果

实施效果:

北大慕课工作的创新性在于成功地探索实践了一条在中国大学现实的背景下开设慕课与运用慕课开展教学改革的道路。

通过对三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的《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致力于“规范慕课管理,促进相关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慕课成为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条例对慕课认定、学校组织机构、培训申请审批流程、执行督导、保障支持、知识产权等事宜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

一、 社会影响力

(1)北大慕课学习者达150万,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特别是Chinese for Beginner课程达40余万注册数,进入美国高等教育年刊并被法国《太阳报》报道,形成广泛影响;“中级汉语语法”课程登上edx平台的头条。

(2)入选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的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其中第8条为: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

(3)“北大MOOC”官方微博关注人数达13273人。

(4)承办coursera亚洲区首届区域年会,参会者上百。

二、教学质量提升

(1)“人群与网络”、“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检索”、“电磁学”等20余门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馈得知,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且感觉能收获的更多。“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在五个平行班300多名学生间进行SPOC教学实验,多数学生认为SPOC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而采用“SPOC+翻转课堂”的2个班学习成绩上优于其他班级。

(2)不断优化“慕课相关教育技术”培训,以系统化、实践性的课程获得了北大众多教师的好评,参加培训的教师无论是否决定在全球开设慕课课程,大多都对这一新型教学形式比较认可,表示有机会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有近20余门对全球开课的课程教师都是培训班学员。

发表专著、论文情况:

(1)工信部主管的《工业和信息化教育》杂志2014年9月和11月发布专刊“北京大学MOOC研究与实践”,集中展示北大20余名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学校战略考虑、课程建设经验、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

(2)北大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编著的《慕课》一书于2015年8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项目参与人相关论文发表还包括:

1.王胜清 冯雪松. 面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MOOC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中国远程教育[J]. 2015.2

2.冯雪松 王胜清. 北京大学MOOC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J]. 2014.11

3.冯雪松 汪琼. 北大首批MOOCs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J]. 2013.12

4.冯雪松. 北大建设开放课程的实践之路. 中国教育网络[J]. 2013.12

5.冯雪松 汪琼 李晓明. 北京大学首批MOOCs建设流程及关键环节. 中国教育信息化[J]. 2014.1

6.冯菲 冯雪松 刘玲等. 从教学设计的视角解读教师的MOOCs建设之路. 中国教育信息化[J]. 2014.1

7.于青青 冯雪松. 基于内录式的MOOCs视频制作与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J].2014.1

8.刘玲. MOOC中同伴互评的功能与策略探究-以edX、Coursera平台及北京大学的MOOC课程为例.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11-16.

9.冯菲 于青青 蔡文璇 汪琼.“2013年全球慕课运动回顾.”工业和信息化教育.9(2014):5-12

10.李晓明 于青青.“一种低门槛慕课视频制作方法.”中国大学教学.1(2015):68-71

11.于青青.“MOOC视频的分类及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9(2014):14-16

12.于青青 李晓明.“MOOC视频制作平民化方法的探索与评价.”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2015):106-112

所获奖励:

北大慕课培训建设与支持团队获得北大团委颁发的“青年文明号”。

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介绍


联系我们 | 网站动态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中教全媒体

Baidu
map